让更多传统文化代表项目走出去

2018-01-08 09:3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歌剧《茶花女》中有句调侃:“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还算什么贵族。”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一度停留在茶叶、瓷器、丝绸等粗线条的符号阶段,停留于某种“异域想象”。全球化时代,我们要与世界更好地交流合作,需要丰富中国文化的世界名片。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为什么要重点支持这些项目走出去?因为它们集中了中华文明的特点,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是我们与全世界对话交流、沟通情感、融合文明的合适介质。

  有数千年历史的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是读懂中国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中医药是人类医学领域的瑰宝,小小青蒿素抗击疟疾,为世界作出了大贡献;中国武术强身健体、注重武德,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盘活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在人文交流各领域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可国外还是有不少关于中国的误解和不当言论。除了一些人有意为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对中国缺乏了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是神秘的,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文明很陌生。

  有时,国与国之间已经实现了经济上的互惠、政治上的合作,但人文交流没有跟上。人文交流的滞后,会加深误解和不信任,影响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消除这种状况,就需要拓宽渠道、增进了解。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用平板电脑展示外孙女阿拉贝拉表演节目的视频。视频中,阿拉贝拉献上了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三字经》和唐诗。据报道,阿拉贝拉18个月大就开始学习汉语。而学习汉语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正成为一种时尚。这说明,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希望走近中国文化,更好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了解。

  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等中华文明代表项目走出国门,顺应的是世界读懂中国的需要,也符合中国深化对外交流的意愿。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兼容并蓄,是摆脱亨廷顿所言“文明的冲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愿景的必由之路。(作者:李思辉)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8日 02版)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