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来,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晓芬坚持用全板书形式授课,获得学生们热情追捧,热到上刘老师的课,要提前抢座,如果提前一天占座,前三排可能没了,当天占座,前五排就没了。
一节课下来,要写8块板书,硕大的黑板写得满满当当。这让刘教授在以PPT为主,已经基本见不到多少板书的大学校园里,显得很另类。
有人对这种教学方式不以为然,倒推十几年,从小学到大学,哪个当老师的不写板书呢?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呢?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还死守着效率低下的板书,是不是也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呢?
是啊,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式,PPT就是其中一种。与传统板书相比,它速度快,信息含量高,可以反复使用,老师用不着那么辛苦了,也不用整天跟粉笔灰打交道。PPT成为大学课堂的标配,甚至有学校将采用PPT视为现代化教育的一项指标。不仅大学课堂是这样,在一些大城市,连小学生课堂,幻灯机也是标配了。在这个什么都要拥抱新技术的时代里,板书笨重的教学方式显得很落伍,不合时宜。
可是在得到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速度快了但学习的效率却未必高了,以前盯着老师板书的过程,其实也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而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是一闪而过的PPT无论如何都无法取得的效果。相反,因为PPT信息过于集中,学生反而容易走神。板书的过程是将速度放慢,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可是老师一旦养成对PPT的依赖,往往会发展成对着PPT照本宣科。板书的过程也是老师匠心独运的过程,上课是一门艺术,好的老师应该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围着PPT转。
见不到老师在黑板前奋笔疾书的样子,也闻不见粉笔灰味道的大学课堂里,充满着现代化的味道,PPT一页页翻过,一切按部就班,可是有谁关心过真正的学习效率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刘老师认为,板书改成PPT,感觉不一样,思维有断层,与多媒体相比,手写的板书,更注重数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老掉牙的板书意外在这个时代受到追捧,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师道精神的肯定。必须承认,教学从根本上说还是一门传统手艺,跟科技有天然的代沟。教学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合拍,必须与学生亲密互动,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什么时候该重复,要不然都改成网络授课得了。
这几天,浙大也有一位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网红老师受到了热捧。浙大老教授蒋克铸已经是84岁高龄了,但仍然“倔强”地站在三尺讲台前。跟财大的刘老师一样,蒋老用的也是全板书。在黑板上画非常复杂的构造图。在他看来,老师在写题画板书的时候,学生同时在动脑。这样的课堂效率才是最好的。
在这些老学者身上,有着一脉相承的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蒋老认为现代教育有个遗憾:一代人离开后,实实在在的经验没留下来,现在的年轻人要重复我们以前走过的弯路。
蒋老的话点中了时弊,技术只能是帮手,是辅助,课堂里的教与学有自己的学问。也许,应该坐进蒋老课堂里的除了学生,还应该有老师,那些年轻的老师。(高路)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