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论坛在乌镇召开。帮扶企业和深度贫困地区进行现场签约,开展结对帮扶。
实际上,我国民营企业家热衷于“精准扶贫”的并不少。近期阿里巴巴宣布正式启动脱贫资金,并表示脱贫工作已成为其战略性业务。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仅进入工商联系统“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2.65万家,累计投入465.5亿元,精准帮扶了388.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均衡和社会公平的。但我们回到“企业”和“企业家”的定义上来看,无不是以“盈利”、“追逐利润”为核心关键词的,本应“在商言商”的民营企业家们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ilton Friedman曾提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这种“企业责任就是赚钱”的观点至今在国际上大有市场。不过有学者认为,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的第二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企业真正的第一目标是生存发展,而为了实现生存发展这一目标时,他们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例如企业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等方式来保护社会福利,必须融入自己所在的社区及资助慈善组织,从而在改善社会现状中扮演积极角色。
反贫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决定性因素,但“水涨船高”的常识却在“反贫困”实践中遭遇了挑战。20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波兰和斯里兰卡的经济所有增长,但贫困人口却增加了。对此,世界银行指出,减贫有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强大动力,但是减贫程度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体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得我国大部分人口脱离了贫困威胁。但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却出现了经济增长加剧社会不平等、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而社会学家将社会不平等、发展不均衡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贫困现象。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上面,还要关注社会公平、平等。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之中,无疑是避免穷人依然贫穷、富人更富局面的直接途径之一。“反贫困”行动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是万能的,只有企业及企业家所代表的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与政府机制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因此,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树立新标杆,期待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发挥力量。(作者: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盘和林)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