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网上码字成百万富翁,这在当今时代已非新闻。据某网络文学创作及发行平台的数据显示,旗下作家中,2016年稿费分成超过100万元的就超过100人。11月22日,该平台与上海大学签约,共建网络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硕士培养点,直接培养网络文学硕士,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培养网络文学硕士,那么问号来了,“网文大神”大学里教得出吗?将一直被认为“野生”的网络文学创作纳入高校体系培养,可不可行?
大学能否培养作家,似乎是个历久弥新的争议话题,而今都要开始培养网络文学作家了?在一些人的普遍认知里,就如“诗关别才”一样,一个人能否成为作家,关乎先天禀赋,关乎生活阅历,关乎勤奋与否;而凡此种种因素,和大学教育的关联度不大。所以,一些人认为,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
往深层讲,一些人持大学不培养作家论,其实还关乎学者、文人的传统分野:学者,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文人,则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在上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就公开表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嗣后,复旦中文系主任朱东润也曾明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个传统说法若要上溯,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并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自我期许;而这话又转引自宋代的刘挚。可见学者、文人殊途的观念,源远流长。
大学的核心功能,无外乎三: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而也正因为强调学术研究,大学里的主事者普遍认为他们不培养作家——他们要培养的,是学者。
不过,大学中文系里所培养的,都成为学者了吗?却也并没有。从大学中文系鱼贯而出的,既有学者也有教师、文秘、编辑、记者,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也不排除作家。既然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本职之一,莫非学者、文秘、编辑、记者等等是人才,作家就不是?没有这样的道理。
大学教育的一个特性,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也还在于自己,大学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包办一切。所以,把文学创作引入到大学的教育之中,似乎也没什么问题。而且,要是培养学者型作家的话,大学教育的作用,也就更为凸显。毕竟,大学的教育有助于一个人视野的开拓,学养的提升。
其实,把文学创作引入到高校体系培养之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并不乏先例。上世纪20年代,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就曾援引初出茅庐的作家沈从文站上大学讲台,教授文学创作;之后沈从文又转任多所高校,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是他西南联大时期的学生;而沈从文本人受益于高校的学术环境,也逐渐转型为服饰、文物方面的专家,著有《中国服饰史》等。这显然是一个文坛和学界良性、互动交流的典例。
而上世纪80年代,于两年前逝世的沪上名学者徐中玉担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虽没标举培养作家,但是也曾规定:凡是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由是乎,赵丽宏提交的是诗集、孙颙提交的是长篇小说《冬》,华东师大中文系由此还催生了名闻遐迩的“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代表作家除了赵丽宏、孙颙,还有格非、陈丹燕、王小鹰等。
如今是网络时代了,共建网络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硕士培养点,直接培养网络文学硕士,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对此表示: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在招生环节将采取面向有网络创作经验、实践的人进行定向招生;在学习期间,学生将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进入“工作坊”,和来自网络文学创作及发行平台的资深编辑、资深作者这样的联合导师共同创作。其最终实效如何,能否培养出“网文大神”,谁也不敢打包票,但至少无妨一试。(作者:于立生)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