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黄牛”不妨试试盯人战术

2017-09-06 14: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黄牛”可以说是火车站的“钉子户”。这些年,从绿皮车到高铁,中国的铁路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黄牛”始终难以禁绝。媒体近日报道,暑期中,一些“黄牛”绕过购票实名制,倒卖火车票牟取暴利。他们有的手握数十张身份证刷票倒票,有的利用通信软件实施线上到线下团伙作案,有“黄牛”称,暑运高峰期日入千元。

  总体而言,“黄牛”没有前些年那么猖獗。因为,随着高铁的飞速发展,铁路运力提升、供给加大,实名制普遍实行,极大地压缩了“黄牛”运作的空间。不过,只要“黄牛”依然存在,对于正常的购票秩序就是干扰,就应该持续进行治理。

  从媒体调查来看,现在“黄牛”最常用的手段是先囤积大量热门车次的短途车票,然后等找到车票买主后,利用开车前两小时内退票立即返库的规定,迅速完成退票和回抢,牺牲少量的退票费,将车票身份信息成功转换,然后加价倒卖。这种做法钻了售票规则的空子,治理起来难度确实很大。对铁路部门来说,如果为了防住有限的“黄牛”而改变规则,可能给正常购票、退票的旅客造成不便。

  事先封堵漏洞的成本太大,更可取的办法是加大对“黄牛”的事后追惩力度。采用先买再退手法的“黄牛”,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必须大量使用别人的身份证,才能实现囤票的目的。这些身份信息有些是“借”来的,有些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的。“黄牛”在赚取车票加价之外,可能还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旦抓获这样的“黄牛”,应该依法进行刑事追责。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加大对不法分子的威慑力度。

  此外,过去很多地方的经验显示,很多“黄牛”是惯犯,而且有相对固定的圈子。现实地说,做“黄牛”也有一定的门槛,需要熟悉售票规则,需要知道哪些路线车票紧张,需要有收集身份信息的门路。不少“黄牛”经常混迹在当地火车站,对于售票人员以及车站保安人员来说,不少是“熟脸”。所以,相关部门不妨多采取原始的“盯人”战术,重点防范那些“熟脸”以及曾有案底的机构和个人。比如,各地火车站附近的一些小旅行社过去是“黄牛”的重要窝点,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今年6月底,济南铁路部门在济南站附近一旅行社内查获车票62张、已支付网络订单147条、他人身份证复印件57张。经查,该旅行社伙同另外3家旅行社,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以电话订票方式囤票。

  “黄牛”的危害不仅在于加价赚乘客的钱,更重要的还是扰乱市场秩序。各地有必要对这一现象更加重视,加大治理力度。媒体记者的暗访经常都能锁定“黄牛”,监管部门不能总是落在媒体的后面。(作者:敬一山)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6日 13版)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