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投资投机的疯狂不灭、百姓居住房屋的需求不得,因城施策的天网便连绵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6月,全国已超过60个地级市、30个县级市出台楼市政策。无论是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的“五限”制度,还是对开发商、地产中介的严格监管,或是土地、旧改、租房等多渠道供应政策,以及资金端去杠杆、控制货币流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手段,均指向一个目标,“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土地再多、房子再多,终究填不满炒房者的胃口——这是中国楼市调控20年的经验所在。
在这个问题上,整合地产资源的优化规则,是纾解调控失序的关键。眼下来看,症结很多、处方亦很多,而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始终是楼市恐慌情绪的核心。2017年来,北上广等新房销售套上紧箍咒,各种关铺潮又翻版重演,而新房电商的直销模式却风头渐劲。市场而言,这固然是“老产业与新技术”的完美联姻,闪耀开启了中国新楼盘的下半场;但从策略而言,显然在被滥用的“互联网+”概念下,重新发现了“数据”和“专业”的价值。
如果说二手房与存量房解决的是城市住房问题,那么,基于土地供应适度宽松政策之上的新房市场,则须站在“都市圈”发展的层面筹谋长远。这里有两个基本逻辑:一是中心城市中心区域的住房永远稀缺且金贵,欧美住房市场早就印证了这个老理。别指望神奇的宏调能让核心城区的房子成为“白菜价”。二是交通与规划升级后,都市圈新房策略才是缓解市民住房焦虑的“源头”。城际交通的发达、生活理念的变迁,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双城记”或将成为现代生活的标配。因此,新房供应量永远是楼市调控绕不开的拐点。京津冀也好、长三角也罢,“都市圈”理念照进现实后,不仅为新房电商等产业带来机遇,更凸显着平抑市场价格的供给侧真功夫。
此外,在每一轮房价疯涨的大戏里,中介的兴风作浪都是“加戏”的重头。开发商要去库存,中介店要成交量,“情投意合”之下,便有了诸多煽动与刺激的伎俩,去年10月开始,住建部陆续数次集中通报违规房企和中介机构的名单,其中包括世茂、保利、华润置地、我爱我家、美联等知名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发现,至今总计100多家房企或中介机构因违规行为被住建部通报。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地产中介的素质与层次,决定着中国楼市交易的健康。
于此而言,不仅新房市场呼吁“新房电商”这样的清流,二手房等市场更有待全流程专业操作。这就像淘宝与京东对于电商市场的作用一样,地产中介市场的沉淀数据等核心要素,不仅是产业之基础、更是宏调之参谋。
在制造业走向AR、走向大数据的今天,楼市调控亦当有世易时移的变局考量。借鉴“居理新房”模式,既关注楼市布局的大背景,更关切产业市场的小微观,低频行业才会有辽阔前景,繁杂楼市才会有澄明新天。(作者:邓海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