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上六点,杭州13岁男孩毛毛因为痴迷打《王者荣耀》,和父亲发生口角,一言不合,居然从四楼一跃而下。就在毛毛爸爸焦头烂额的时候,在医院刚刚苏醒的毛毛居然对爸爸提了一个要求—— “把手机拿来,我要登陆下游戏账号。”(6月27日《杭州日报》)
保护未成年人正当利益,呵护其健康成长,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社会和企业的责任,但家长更是第一责任人。而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网络的运用和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很多未成年人也成了网游控、手机控,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既应当要求网游提供者采取技术手段,避免未成年人沉湎其中,也应要求家长尽到监护职责。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贪玩心重,极易迷恋于网络游戏。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对网游和手游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成年人。但由于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尚难果断地拒绝诱惑,正确对待能给其带来愉悦的网游。其结果是,一些未成年人不仅因沉湎于网游而过度地挥霍父母钱财,更可能难以自拔,以致误入歧途,引发暴力倾向,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如据媒体报道,2015年6月份,青岛一7岁男孩因玩微信游戏,短短22天花费了33240.5元。
而限制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不仅仅是游戏开发者和提供者的责任,更是父母等监护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网络游戏开发者和提供者已经着手采取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过度使用该游戏。如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时间和单日累计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特定时间段使用网络游戏。但这一措施多以实名制为基础,即设备必须能够识别玩网游的是未成年人而非其家长等成年人,否则“一键禁玩”,限时下机等措施就会落空。
但遗憾的是,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多父母未必能够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反而可能采取放纵不管的态度。再加上一些父母过度溺爱小孩,未必会动真格教育管理。甚至有些父母不愿与子女过多共处交流,让子女玩手机,玩电脑来打发时间。以致很多未成年人在探究心理驱使下,成了技术控,对网游和手游的操控能力远远胜过其父母。当因成绩下降,行为异常而被父母发觉时,这些未成年人早已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此时再纠正为时已晚。譬如,目前曝光的事件中,多数是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和账号玩网游,使用父母的账号充值,让很多限制措施形同虚设。
也就是说,这些父母相当失职,不仅不时刻关注子女状态,反而变相为其创造网游环境。一旦因未成年人沉溺网游难以纠正,便苛责外部因素。因此,应该辩证看待国家,社会,企业和家长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作为监管部门,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避免违规网游上架。作为企业,应全面采取技术限制措施,如采取实名制注册并仅限本人使用,每隔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采取视频方式验证使用人,防止假冒他人名义或一人使用多个账号的规避手段。当达到累计时间,或者在0时至8时这一禁止时间就关闭游戏通道,限制登陆并使用。这既是对“技术越强,责任越大”原则的具体贯彻,也是对网游企业履行保护未成人合法权益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
而作为子女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必须尽到份内职责。对子女多些关注和适当干预,而非放纵不管,甚至为其平板,手机,增加其陷入网游的概率。只有家长和企业共同努力,各尽其责,方能避免网络游戏沦为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洪水猛兽。(作者:史洪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