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节俭的生活方式

2017-06-02 14:57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端午小长假,朋友聚会成为很多人的过节方式,但有些餐桌上的“怪现状”让人痛心。假日期间,一些餐馆里“舌尖上的浪费”严重,有的食客为了面子,酒足饭饱后总爱额外加菜却又不吃,有服务员在面对一条几乎没有动过的鱼时,心疼地说“顶得上我一周的工资”。

  餐饮浪费平常亦不少见。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节俭意识不断提高,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现象明显减少,但铺张浪费现象还没有得到全面遏制。从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到高校食堂的剩饭剩菜,身边时时可见铺张浪费现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约合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令人痛心。

  崇尚节俭、摒弃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统摄每个个体的现实消费行为,还得纠正积弊已深的“面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渗透到个体行为习惯中,事关个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其符号象征功能、社会交换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影响深远。“面子文化”刺激个人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攀比性消费,这是导致摆排场、讲阔气、铺张浪费的文化根源。

  进一步说,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还蕴含消费社会的时代内涵。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意义行为,消费已经从实物需求过渡到背后的意义需求。正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指出的,消费是一种生产力的有组织的延伸,在这个符号占领的消费社会里,需求不是对物本身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因为这差异中包含着符号化的社会意义。

  因此,从根本上杜绝浪费,需要纠正“面子文化”,改善整个社会生态。在人类从工业社会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的过程中,消费方式随之发生转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解放程度渐进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品质化的生活和个性化的体验,更加推崇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反过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现代社会运转的良性循环。

  在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引导到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上来,享受节俭、绿色、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生活方式的转变渐成趋势,例如共享单车骑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日趋流行,可循环使用的产品更受欢迎,珍稀动物制品得到抵制。我们期待,在崇尚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中拥抱更美好的未来。(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2日 02版)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