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借水行船”讲好“中国故事”

2016-12-16 09: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如果要概括中国电影行业2016年的市场表现,“高开低走”是最准确的形容。犹记得,今年第一季度内地电影票房创下145亿元的新纪录时,业界纷纷给出了“2016年度总票房突破600亿元”的乐观预测,甚至有不少人扬言中国很快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票仓。但截至12月11日,今年票房总量仍未追平去年440亿元的纪录,这意味着从2003年至2015年连续增长超35%的神话正式终结。

  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几大在线票务平台竞争格局已定,去年高达四五十亿元的“票补”在今年全面退潮;另一方面,今年赶上了业界所说的创作“小年”,高品质类型片不足,既缺《捉妖记》这样的“爆款”,又缺《大圣归来》这样的“黑马”。此外,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虚报票房、“幽灵场”等乱象的治理,挤掉票房中的水分和泡沫,也是票房数据回落的重要原因。

  从一些核心指标来看,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增长状态。但目前全世界的电影工业都处于震荡之中,中国电影不可避免会出现波浪式起伏。而且经过多年的文化启蒙和进口大片洗礼,中国观众的文化消费观念渐趋成熟和理性,对中国电影也有了更高的审美期待和创新要求。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电影行业正在重新洗牌,亟待通过内容创新来提高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中国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是中国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这几年,“热钱”源源不断地进入电影行业,很多从没拍过电影的作家、演员也敢执导筒,随便拍个“IP+小鲜肉”的片子就能卖出上亿元票房。单从商业的角度考虑,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巨大,能忽悠到投资人和观众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但这种短视、功利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瞒和骗的游戏,透支的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如果电影工作者“不争气”,最终会将电影消费这个重要的文化传播、成风化人的渠道拱手让人。事实上,如今很多中国观众已经对粗制滥造的国产电影失去信心,不少人只在有进口大片上映时才会买票进影院。而根据中美签署的电影备忘录,2018年开始将会有更多海外电影来中国“攻城略地”,如果中国电影工作者仍然在数字泡沫中“自我陶醉”,接下来恐怕会遭遇更惨烈的冲撞和溃败。

  面对已经变化的市场和已经变化的观众,电影从业者需要更开放的心态。盲目蔑视海外电影是鸵鸟心态,“国产电影保护月”也不是长久之策,多向好莱坞等竞争对手学习,促进中国电影行业转型升级才是正途。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那些“大师级”导演要勇于担当探路者。他们有更丰富的从业经验、更得天独厚的资源、更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也更容易掌握用好莱坞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诀窍。

  在这方面,张艺谋导演的新作《长城》堪称典范。对于张艺谋来说,首次执导英文电影、首次尝试“中国英雄拯救世界”的怪兽片、首次操盘史诗级好莱坞项目,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他用好莱坞的“套路”讲述了一个地道的“中国故事”。无论是源自远古神话中的怪兽“饕餮”,还是以“五兽”为图腾的五支禁军,抑或水墨画质地的雾里长城、漫天孔明灯和箭如飞蝗,都带着清晰的中国文化印记。

  从多年前积极尝试民族电影、武侠电影,到与好莱坞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张艺谋再次走在了行业前列。这种带有探索意义的电影未必是完美的,“最少有1亿海外观众来看”的目标能否实现也还有待市场检验,但用“借水行船”的方式传递中国价值观,讲述中国故事,本身就值得肯定。在中国电影行业进入调整期、海外电影冲击日益剧烈的当下,我们乐见这种突破和创新给中国电影找到新路。(作者 汤嘉琛)

责编:张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