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本科生不如职校生”

2016-03-10 09:27 来源:南方日报

  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表示,现在本科教育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后什么工种都做不了,还不及新东方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了就能直接上手工作,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本科生不如职校生”的说法比较流行。这显然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即以毕业生“能否迅速上手工作”作为评判其“优劣”的标准。本科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有诸多不同,本科教育更注重基础学科的理论教育,尽管绝大部分本科院校也会安排一系列的实践、实习,但这些实习的质量同职校生千锤百炼打磨出的手艺不可同日而语。而职业技术院校,尽管在培养的初期也会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不过,理论学习是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导到具体的技术操作中,专门的技术训练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在大家普遍抱怨“就业难”时,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90%。由此观之,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语境下,职校生确实比本科生抢手、讨喜得多。

  不过,即便就业表现不甚景气,就此得出“本科生不如职校生”的论断还是失之武断。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社会既需要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支撑的专门化人才,也需要能够脚踏实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工人。正是二者的差异造就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和职业选择的日趋多样。不甚考虑就业的象牙塔生活和一开始就以提升技能为志向的技工生活,二者都将构成一个人不可取代的美好回忆。选择职业时,职校生由于技能的专门化,寻找工作的针对性便强,命中率自然相对要高,如果让职校生寻找“门不当户不对”的工作,其实也不免要碰壁;而通过大而化之的理论训练的本科生,如若舍弃过分多样的自由追求,“一个萝卜一个坑”,就业率也不会太不堪。就是说,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同就业率呈反比关系,以就业率高低简单评价学生好坏并无技术依据。

  我们宁愿相信,这一断言只是希望“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职校生的高就业率虽然反映出他们“受欢迎”,不过,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受欢迎其实是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信号,职校生的高就业率并非全然是件美事。庞大的需求和严重不足的供给,反映了产业供需的严重失衡。以我省为例,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2010年,全省技工需求达到1157万人,光是2014年第3季度,“机电产品装配工”就缺9215人,技工需求人倍率一度在1.40上下浮动。巨大的人才缺口,不利于经济的顺畅发展。填补缺口,将关注的焦点从市场转向学校,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学生填报志愿时绝少考虑职业技术学校,往往无条件地选择本科院校,从而造成扎堆报考的现象,而高校扩招,在制度上则相当于默认了这一行为。可以说,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不仅是缓解行业用人紧张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更理性的职业选择的需要。教育部也鼓励部门本科院校转改为职业技术学校。不过,如果在评估学校时仍对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区别对待,如果不能在整个社会真正提高职校文凭的含金量和认可度,如果职校依然只有有限的存在感,如果每一位职校生仍然缺乏底气宣称:“我毕业于×××”,那么仅靠学校名字或属性的转改、日趋严峻的就业数据、磨破嘴皮子做思想动员,问题也很难顺利解决。 (施经)

责编:张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