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更多“返乡日记”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在乡日记”;与其冷冷地打量,不如实实在在地反哺与交融。那里有更大的中国,更大的未来。
从去年春节期间的博士返乡日记,到今年春节前“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再到尽管疑为虚构但从除夕夜开始仍“火”了许多天的网帖“上海女孩见第一顿饭就和江西男友分手”,有人在问:广袤农村,为何近年来一到春节就出“新闻”?有报道认为,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这个时段,人们才更多关注了农村“老家”。
其实,说农村一到春节才出“新闻”,人们只有在春节才会关注到农村“老家”,显然不是事实。在更漫长而健忘的日常生存中,我们不应忘记,那许多特属于农村的新闻题材,如征地拆迁、留守儿童,又如空心的村庄和空巢的老人,当然亦有如污染或者环保的话题等。农村从来不乏新闻,我们也不是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关注到农村。尽管,其中有许多新闻是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
以“返乡日记”为代表的农村叙事,只是在那些硬新闻暂时消隐之际,随着大量在城市就业者回归乡村,出现的一种对现代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习俗碰撞产生的不适感的记录。这样一种叙事,常常难免失之片面,充满主观色彩,如同爆竹炸响,留下一地碎屑,无从收拾,而另一方面,它的确将今天处于转型期的国人,对于同样处于转型期的城乡中国的对比,充分地表达出来。
农村的贫穷、落后甚至愚昧,与都市所代表的富足、现代,正是这种对比呈现的中国现状。尽管作为一名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后代,我常常不敢对我所见的农村做出某种记录,我甚至不愿向任何人去抱怨那些“返乡”文章中所描述的一切,比如简陋的房屋、落后的交通、昏暗的灯光、脏乱的卫生等,但是作为一种事实,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与父辈们终生浸淫其中的乡村之间的现实差异,其实早已存在,而且不会很快改观。
“返乡日记”的受关注程度,标记着城乡差距的凸显程度。说到底,它不是一场文明的冲突,只是一种因无法同步发展而产生的陌生感。也许对于更多的“返乡日记”作者来说,他们只是忠实地记录,透过他们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打量和审视乡土中国现实。而我们永生留守于农村的父辈们,只是惶然地接受这样一种打量,往往无力作出任何辩解。
回到出生之地,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城乡差距”表述的是怎样一种现实。但仅有体会是不够的。我国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直面这种差距,就是直面中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最大现实,需要有一份从容和包容。但仅有从容与包容也是不够的。在看到更多“返乡日记”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在乡日记”;与其冷冷地打量,不如实实在在地反哺与交融。这其中当然包括政策的扶持、机会的平等、权利的尊重等等。
飞奔的中国,需要等一等她的农村以及农村的人民。那是我们的出发之地,也是我们总要回归之地。那里,不应成为让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的地带。那里有更大的中国,更大的未来。(本报特约评论员 杨耕身)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