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很多APP真正实现了普及化应用,解决了人们生活中很多痛点,逐渐成为日常必需。
然而,在一些存在刚性需求的领域,比如针对老龄化社会的产品及服务,在国内很少看到有“互联网+”的影子。相比起来,在欧美国家已出现一批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互联网产品的创业公司。
笔者盘点了美国一些养老服务公司,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创业者从自身生活经历中挖掘的创业点,每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解决老年群体生活的痛点而打造,创业诉求主要是希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生活能过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比如,由于美国老人每年遭遇银行卡欺诈的涉案总额高达30亿美元,斯廷奇库姆创办了True Link公司,专为老年人设计可防欺诈、安全防范功能更强的银行卡;罗格创办了专门针对50岁以上人群的Stitch兴趣交友平台,让奶奶通过它找到了一起旅游、用餐和看电影的朋友……
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另一个创业企业:大概6个多月前开始创业的Honor家庭护理公司。它通过网络技术可实时连线护理者和老人子女,护理者能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做饭喂饭、洗衣穿衣、洗澡等服务。
Honor的模式有点像我们熟悉的优步等打车APP,它对接了“闲置护理资源”和有需要的老龄家庭。过去6个多月,它凭借价格补贴,让旗下1000多位护理者获得比市场均价更高的薪水,但为了节约成本,它没有跟护理者签署劳动合同、规避了社保医保等支出。
按业界估算,Honor的模式很可能会失败,因为一旦不再补贴,有专业能力的护理者就会流失,而剩下护理者的能力很可能是无法让客户满意的“低质群体”。Honor创始人斯滕伯格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正在寻求投资者同意,跟旗下护理者签订劳动合同,并给其中的佼佼者发放公司股份期权。目前这个想法已获得投资人的初步肯定。
一般来说,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会迅速复制国外一些模式。笔者相信,由于市场有很大需求,国内很快会有很多针对老龄社会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然而,简单的互联网技术模式是容易复制的,Honor正在走的这种转型之路可能非常难模仿。
这是因为,养老产业无论是建立在实体(比如养老院),还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一方面要求有相当庞大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求有非常高标准的质量把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养老产业回报期非常漫长,或许要以10年为计算周期。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在《资本主义的窘境》一文中曾指出:目前的资本分配更青睐那些瞄准现有客户的投资,而对新市场中高成长、高利润的机会视而不见。这导致了悖论:企业在看似容易获利、实则竞争惨烈的成熟市场中激烈拼杀,却不顾在规模、利润和机会方面的广阔蓝海。“理论上,养老基金应该最具耐心,然而大部分养老基金都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耐心,它们甚至还引领了追求短期回报的潮流。”
通俗地说,当前资本追逐短期高额回报的特性,也决定了养老产业的“互联网+”进程不会那么顺利。具体到国内现状,看看2014年延续至今的创业潮,你就会发现:很多资本都奔着“快钱”去了,哪里轮得到养老业?
问题何解?也许,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逐步吸引资本流向养老业;而投资者和创业者,则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打造一流产品和服务。(邓璟)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