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还方便成就“图书馆之城”

2015-04-08 12:03 来源:广州日报

  东莞投入1.73亿元建设了总面积44654平方米的市图书馆,随后51个分馆、102个图书站又覆盖了所有镇街、社区,并实施全城“一馆办证、多馆借书、通借通还”。开馆后门庭若市,去年阅览量达713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近400万册,居广东各地级市之首。

  电子阅读时代来临,纸质书和实体图书馆是不是即将面临穷途末路?从东莞建设“图书馆之城”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公众对阅读的兴趣还是很高涨。其实说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常听到有人批评说国人不爱读书,恐怕有些以偏概全,真相可能是如今知识已不仅承载在书本之中,而以电子化形式存在。换言之,人们选择了更便捷的方式汲取知识。这一点也启发我们,对于各地建设“图书馆之城”以提升居民阅读量而言,借书看书是否足够便捷,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东莞除了市图书馆之外,各分馆、图书站还覆盖了所有镇街和社区,全城都可以通借通还,大大降低了人们借书看书的门槛。走几步路就有图书馆,能让更多的人形成阅读习惯。

  如果图书馆都建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或者分馆太少,借书还得长途跋涉,本来有心读书的人,恐怕也会“知难而退”了,久而久之阅读习惯就渐渐丢失。在杭州等地,公交车站、地铁站都能借阅图书,鼓励公众等车间隙看看书、拿本书在车上打发时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当然,“图书馆之城”要建好,需要投入不小的成本,东莞超亿元的投入就是例证。但花在让居民多读书上的公共财政,“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除了阅览量、借阅量位居广东地级市之首外,当当网数据显示东莞2014年购书量470多万册,位列全国城市榜单前十,都是看得见的明证。而看不见的人口素质提升、文明水平提升,才是读书带来的更大好处。尤其还需指明的是,东莞与许多珠三角城市一样制造业家底雄厚,如今正面临着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从业人员的知识升级。在打造图书馆之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侧重精密制造、科学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书籍,对激活城市的产业也很有好处。正如新闻中提到的那样,东莞一些90后外来工,平时在电子厂工作,周末就看看电工技术书籍“充电”,既能充实自我,也对整体的产业升级有好处。

  有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书籍象征的知识传播,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还在不断增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保持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于个人于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图书馆体系时,都应将方便借阅作为首要条件,方能激活大众阅读的动力。(章门仁)

责编:刘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