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市网信办正式发布《市属地网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就进一步增强全市属地网站的法律意识、规范属地网站的信息服务、促进属地网站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更加明晰化和制度化的要求。
如果“七条底线”是网络自律的红线,那么“微信十条”则是一种制度操守,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网络正能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应该说网络“最先一公里”已经通畅顺达,但如何从网络自律到制度他律,这就需要地方启动法治思维,开启依法治网的新路径。成都市网信办制定并实施的《市属地网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及时打通了网络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为地方网络管理提供了治理样本。
面对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加上社会价值的多元与社会思潮的涌动,一些人将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一些所谓“不公”和“不满”通过网络进行放大,加上一些地方部门处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经过网络传播,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如何管控这种“放大”的信息,维护地方社会稳定,需要地方网络首先担负责任。从成都市实际情况看,目前,完成网站备案的属地网站有8万余家,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把这些网站纳入了有效监管或实时监控,就能在第一时间动态了解各种突发信息,至少在谣言传播的前期就能得到基本的控制。从这个意义而言,《管理办法》起到了防火墙作用。
从这个试行办法的名称来看,其中的主题词是管理服务。如何管理?怎样服务?这个必须要明确。如果对于基本的信息价值判断都分不清,没有基本的网络底线原则,如何去甄别海量的泥沙俱下的鱼龙混杂的消息?《管理办法》既明确了网站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及管理的主体责任,也明确了市网信办督导责任。规范的管理其实就是一种服务。《管理办法》在抓主要网站和新闻类网站的同时,还将同步启动了专门针对一般的活跃网站的技术监管,并搭建“成都市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举报网站,这就基本实现了地方网站管理全覆盖,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办法》为网友拉起了一道过滤网。
从更深层意义来讲,《管理办法》出台体现了地方鲜明的法治观念。首次对全市属地网站提出了“完善制度建设”“狠抓信息审核”“严控信息登载”等具体要求,并制定了“扶持优秀属地网站发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属地网站”措施,显然这是一堂事关发展大局的法制课,这不仅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属地网站法律意识、规范属地网站信息服务、促进属地网站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网民的法治意识。
我们常说要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其实在网络管理中,也存在这个“最后一公里”,网民如果通过网络不能正确表达诉求,不能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主动回应,如果老是被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所牵引,就会形成网络真空,就会让网络环境产生“雾霾”。成都市出台《管理办法》从根本上打通网民与网络的梗阻,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开端。(华三)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