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二十年来改革成效不彰。近年来的三公治理中,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已经被放进了笼子里,现如今也该轮到公车这只野马了。
如一首时下流行歌曲所唱,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在家里远不富裕的当下,公车消费的高消费尤为让公众反感。这也是此次公车重大改革被纳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且作为重要内容的原因。其中规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此中最让人拍手称快的是,取消一般公务车一款。多年来,公车改革在技术性环节上寻求突破,譬如一些地区的货币化改革,或者加装GPS等等。由于公车这一名头定位的模糊,往往造成“拿了补贴、公车照开”的负面效果。即便是公开公车数量也让相关部门勉为其难,个别城市公布了公车数量,具体数字也与群众印象相距甚远。政府与公众对公车理解上的巨大差异,让到底是谁不靠谱成了一笔糊涂账。公车这一含义极广的称谓也因此成了浪费甚至腐败的保护伞。
中国文化讲究“正名”,所谓名正才能言顺。条例对公车的界定实质就是一场正名行动,是真正实质性的顶层设计。用一句不太精确但容易理解的话说,公车的冠名贵在“特殊”,而非“一般”。其一用途特殊,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才能符合“公益”的特征;其二使用群体特殊,副省级及副省级以上的干部配备专车,副省级干部退休后不配备专车,如今一个科长几台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对于用途特殊的公车,公众本无异议,而原本那些使用群体不特殊的公车正是群众意见最为集中的地方。原先的“一般公务用车”让公车过度“大众化”,才会造成惊人的浪费与腐败,如今也只有“公车特殊化”才是打开锁结的钥匙。
公车正名是一项釜底抽薪式的重大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等于取消了公车违规购置、配备、使用等公车腐败行为的载体,也“取消”了监管公车的成本和惩治公车腐败的难度。有专家称,从《条例》的表述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一个明确的全称判断,没有留下“逐步取消”、“原则上都要取消”之类的回旋余地。这意味着,此“节约令”其实是统一的“取消令”,意味着在某个时间段之内,各地各级党政机关及所有由财政拨款购置运行公车的单位,所有的一般公务用车都必须取消,改由市场化、社会化渠道提供公务出行服务。
公车回归公益,而一般公务用车回归市场,这也是所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好注解吧。当然,公车改革的真正难度也正在于,与经济改革不同,公车改革不仅牵涉市场资源的配置,也涉及到政治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一种配置能否达到最优才是公车改革成败之关键。(钱江晚报)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