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培养理性现代人,不能单靠国学

2013-11-01 08:06 来源:新京报

  编者按 昨日,本报刊发学者秋风评论《人心推动国学进校》。秋风对“台湾国学教材首次大规模进入内地课堂”发表看法,认为中国教育体系建立百年,引进了西方教育体系却导致人际关系粗鄙化,偏离了教育的正道,而这次国学教材的引进,是一次回归。今日我们刊发教育实践者蔡朝阳的一篇文章。他提出的观点是,国学并非唯一真理,且有其历史局限,鼓励孩子质疑与讨论,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推动“台湾国学教材首次大规模进入内地课堂”的主事者,看到了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大家都会有共识,当下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应有之义,沦为纯粹的应试技术。这是大多数关心教育的人都已看到的问题,包括秋风。引国学入中学教育,恐怕也是欲以之正心诚意,是一新教育之弊的一种尝试,其情可感,其心可知。

  较教育技术化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下教育的核心理念缺失。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无论什么课程,其首要目标便在于灌输单一价值观,以至于现在中学教育里出现了信仰的真空,需要合适的价值理念来填补。所谓的国学进课堂,适逢其时。

  国学之兴,又因台湾岛内一直弦诵不绝,民众素质俱佳。这也是国学鼓吹者最强有力的实例支撑。不过,关于台湾的文明素养之好,传统文化自是原因之一,我以为却不是最重要的。身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读书人,我们为这个传统文化所濡化,自然对传统文化充满脉脉温情。《论语》里“沂水春风”的章节,我一直以为是史上最好的语文课堂之一,古人叫“天人合一”,叫做“和谐”。而我们看到,那种开放自如的生命状态,正呼应了教育最核心的本质,那种状态下,每个生命个体,都是自由的。

  然而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知,国学在千年的专制时代形成,作为帝王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其本身便含有许多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如果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那么,在现代观念的维度之下,对传统国学进行重新审视,也是必要的。

  现在国学进课堂,本意可能在于给中学生以人格的陶冶、道德力量的感化。而我担心的是,如果仍以纯粹的灌输为主,未必是上上之策。是以,在现有的基础教育框架下,在这样的高考模式之下,国学进中学,淮橘成枳的悲剧又该如何避免?在这个国学进课堂的名单上,还有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该校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为世人所知,我很想不通,军事化管理与温良恭俭让的儒家精神结合之后,又会生出怎样的奇葩。

  托克维尔认为,一种有分寸的宗教,一种有节制的家庭,一种有限制的政治权力,一种有界限的经济等,具有开放性的多股力量的角逐,引发了现代社会的动力。也可以这么理解,多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动力。仅就教育而言,给孩子提供多元的选择,也是培养与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必由之路。

  因此,如果国学进课堂了,作为选修课的一种,是不是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从而保障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我希望有一种更广泛的汉语经典课程,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更包括那些名家翻译的文质俱佳的西方经典。自严复以来,傅雷、穆旦、杨绛、何兆武、李文俊等等杰出的翻译家,百年间他们的卓越努力为我们呈现了整个人类的高贵精神世界,这些不也可以成为修身的典范吗。

  而仅就课程内容本身,也应认识到,诸子所曰并非唯一真理,鼓励孩子们的质疑与讨论,避免以往的单一灌输,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也即是说,现代教育,须从学校的制度层面,保障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自由,从而培养理性自决的现代人。梁启超百年前有“新民说”,欲新一国之民,就教育层面而言,自然是要新一国之教育,而新一国之教育,首先在于观念更新,以一种自由的教育观,改变以往那种工具主义的唯技术论的教育观。(蔡朝阳)

责编:刘大彬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