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春晚是社会文化转型的记事本

2013-10-24 11:47 来源:光明日报

  春晚所走过的30年历史,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30年,也是我国社会文化走向多样化的过程。春晚主题的变迁,所体现的是我国社会文化的嬗变。 

  据媒体报道,日前,冯小刚带领顾问团队已为马年央视春晚制订了大体框架,其中的一个主题是“致青春”。而此处的“致青春”与电影《致青春》有所不同,影片的“致青春”蕴含着的是浓浓的伤感意味,而春晚的“致青春”则着眼于过去那些闪亮的日子。 

  电影《致青春》用对青春的回忆,成功吸引了从60后到90后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这部电影成功背后所蕴含的,实际上是电影叙事方式与影院观众心理的和谐一致。而冯小刚团队选择将当下最为流行的“致青春”作为主题之一,所体现的正是春晚主创团队,试图寻找春晚叙事方式与晚会观众之间“最大公约数”的有益探索。 

  从1983年除夕第一次亮相至今,央视春晚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年夜饭。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分众化不断加剧,新媒体的日益兴起,作为“收视王牌”的春晚也正面临收视率下滑的危机。虽然大众对春晚的评价由盛赞转向褒贬不一,但是它在娱乐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却从未动摇,“包饺子、放鞭炮、看春晚”仍是许多中国人除夕必做的三件事。 

  春晚的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央视主办的背景、除夕黄金时段的播出、豪华的明星阵容,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春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晚会,而是国家文化传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晚会主题的变迁,所体现的是我国社会文化的嬗变,而晚会主题的选取、主创团队的确定、节目内容的调整,已经超越节目本身,构成了透视我国文化走向的重要对象。 

  春晚历来众口难调。春晚所走过的30年历史,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30年,也是我国社会文化走向多样化的过程。大众对春晚评价褒贬不一,集中体现的是主流文化所坚守的统一性与现代文化所追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正视这一文化冲突,才能走进它、化解它。 

  作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春晚是国家意识和大众文化深入交融的文化形式。已经“三十而立”的春晚,正逐渐步入成熟稳定的反思期。从2005年提出“开门办春晚”以来,我们看到了主办方力图贴近百姓生活、真实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不懈努力;看到了春晚不断摸索大众传播规律方面的尝试;看到了在调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矛盾冲突所做的不懈努力。因此,对于新版本的春晚,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努力,这不仅提供了“全民大联欢”,也记录下了社会文化的新变迁。(王海洋) 

责编:刘大彬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