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村官”数量最大,村官是最难干的没有级别的“官”,也是整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官”。他们身上聚焦着社会几乎所有的矛盾和热点,他们承担着最具体的繁杂事务。尤其在费改税后的今天,农村向何处去?新农村如何建?城镇化建设从何处破题?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并有尊严地生活等,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难点。近来,读罢有关史来贺的系列文章,让人豁然开朗。史来贺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位“村官”,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带领全村百姓进军高科技,并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他虽然去世十年了,但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是史来贺的毕生追求。
共产党员之所以优秀,是党在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在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封建制度、实现人民解放的革命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曲折探索中,在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的。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是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
解放前的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佃户村”、“长工村”。当时流传着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1948年,刘庄解放了,工作队队长告诉史来贺:共产党是为穷人办好事的,是领导人民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大家都过好日子的社会。这话深深打动了史来贺。史来贺用其一生在践行党的宗旨。从他入党的那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忠诚于党、奉献人民。他担任村支书的50年内,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互助合作,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办厂建企业,一路风风火火,将刘庄从一穷二白变为集体资产近10亿元,年缴税金4500万元,提前实现了小康。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史来贺的成功法宝。
农村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如何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吃好饭,早日致富奔小康,史来贺作为村支书夙夜难眠,梦寐以求。刘庄在50多年的发展中,不跟风、不折腾、不懈怠,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实际的自己的路,趟出了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独特之路,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板,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树起了一面旗帜。这充分彰显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特别在上世纪50年代时刘庄不办大社单独成立了高级社;浮夸风盛行时,坚持不放“卫星”;“文革”期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史来贺说:“咱农民没苗咋吃饭?谁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史来贺领着全村男女老少顶着压力搞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村勃发出一派生机。刘庄的土地分不分到农户?工厂包不包到个人?史来贺戴上老花镜,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刘庄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了商品经济生产,2/3的劳动力已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刘庄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兼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克服“大锅饭”的弊病,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把农、牧、副、商、工等统一起来,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践证明:史来贺的决断和刘庄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比单一家庭经营更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50年来,史来贺始终结合刘庄实际,充分考虑群众利益,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史来贺的动力源泉。
习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白,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史来贺常讲,群众是神仙、是勇士,只有吃透村情民意干事才有办法、才有底气、才有主心骨。如果忘记了群众、脱离了群众,那就是丢了根本、丢了生命,将一事无成。“我一生就干了两件事,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群众带到正路上。”这是史来贺在村支书任上的自我总结。
史来贺生前身后始终备受人们的尊重,一是他一心想着群众、想着集体;二是他总是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关心群众,首先让群众吃饱穿暖。每逢夏秋大忙,他最关心残疾人、五保户、困难户,谁家有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去照顾。他多年养成习惯,每夜入睡前,都要对全村300多户“过电影”。刘庄村民说:“在咱村,是集体致富,不漏一家。全村谁家日子不能过了,老史都过去拉一把。特别是对困难户,格外看得重,只怕他们过不好。”他最牵挂的是病人、老人、孤儿寡母,连到刘庄上班的外地合同工都感叹:“这些可怜人,平时谁理?撵在人家后头说话人家都不想听呢,他们在刘庄有福了。”另一方面,他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从严。从1965年起,他先后由县委、地委开工资。起初工资比劳力工分收入高,他一连12年向村里交工资,按劳力平均水平拿工分。1977年起,劳力收入远远超过他的工资,他又退出工分拿工资。连回村的退休干部和教师都享受的公共福利也不要。第一代新村建了6年,分期分批入住,他是最后一批搬进去的。由于他的带头,村里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边红色新楼房里住的都是普通村民,一边灰黄老土屋里住的都是党员干部。食物极度匮乏的1960年,他赴京出席全国民兵英模会,公家发了20斤粮票几十元钱,到会上农民代表免交钱粮,回来后他如数上交给了村里。他与家人约法三章:一不比群众特殊,二不占集体便宜,三不收礼送礼。几十年老伴没乘过他的车,5个孩子也要“夹着尾巴做人”。他说:“有人说我史来贺一生不爱钱,这话不对,集体致富咋能离开钱?但共产党员只能为党增光,不能以权沾光。党员干部不怕吃亏,才能‘说话有人听,号召有人应’。”
人民喜爱史来贺,农村渴望史来贺,社会呼唤史来贺。
当前,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正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能不能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满意,史来贺的言行告诉我们:要有一辈子对党忠诚、服务群众的高尚品质;要有一心为民、踏踏实实、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矢志不渝带领群众致富的孺子牛精神;要有实事求是,勇破难题,勇攀新高,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要有心中装着集体,时刻不忘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独特思路。(映象网评论员 尚柏仁)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