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南都社论:各地新城规划亟需全面审视

2013-08-27 07: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新华社消息,延安启动了投资巨大的“上山建城”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新城区包含北、东、西三大片区,控制面积达78.5平方公里,未来可用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左右,预期承载人口40万左右,相当于再造一个延安城。规划一经公布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一些媒体以“延安千亿削山造城”为题进行报道,认为其耗资巨大且暗藏多重风险,有政绩工程之嫌。

  为什么要造新城,延安官方自有答案,“现有城区饱和”、“革命旧址保护需要”这两大理由随便抛出一条,似乎都足以自圆其说。而另一方面,作为质疑的一方,在其指出“黄土的湿陷性问题”、“岩土工程填方区对建筑物的承载问题”、“填方区的长期稳定性问题”之外,又特别提到了另一种风险,即以延安现有的财政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延安新城会否成为“债城”与“鬼城”?

  从新华社的报道来看,延安造城,目前基本上是造者自造,质疑者则坚持质疑。谁都不缺论据,谁也没法说服对方,而且双方似乎根本就没有一个交流沟通、相互倾听对方意见的正式平台。这样一种现象,其实已经非延安一地而然。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都准备开建新城,144个地级城市中计划建设新城的更高达133个,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举目四望,兰州推移700座荒山建新城,贵州多个贫困县土地置换集镇建设新城,庐山建新城1.5万名居民迁下山……各地造城运动可谓风起云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似乎已很难有一种力量阻止一座座宏大的新城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

  毫无疑问,新城并非不可建设,比如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过多的人流量,为了对历史文物进行更好地保护和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另造新城无可厚非。但只要打量一下就可以知道,在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类似情况少之又少。

  尽管和延安造城一样,全国性的造城运动中,作为主导的官方好像永远都不缺乏貌似雄辩的理由,但一个事实是,质疑的声浪是越来越高了。专家们纷纷语重心长地指出,“城镇化不是赶农民上楼”,“城镇化不是圈地卖房”,今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更是痛批一些地方“拍脑袋造新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宏大的新城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招来商家寥寥无几,“新城区最终变成了荒草地”,有的新城没有足够的人口,“到了夜晚一片漆黑,无人居住,成为‘鬼城’”,还有一些新城大肆违规占地扩张,“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不到位,引发群众不满,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可小视的债务问题……坦率地说,拔苗助长、脱离实际的造城热中隐藏的风险并非难以窥测,而且心智正常者几乎都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如果听之任之,就存在风险向危机转化的可能。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在山雨欲来的风险乃至危机面前,谁来对造城热断然喝止?

  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但也可能是最难的问题。尽管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观察,中国正在探索的“城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业已跨越的“城市化”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就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化这一点而言,两者又别无二致。因此,城市化也好,城镇化也罢,其对中国未来的挑战无非在于两个方面:对进城者来说,是如何尽快转化为市民的问题,对政府来说,则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市民,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相对于这两个方面,圈占土地然后用钢筋水泥浇灌大楼要简单得多,然而在现有官员考核体系中又偏偏是最易显示政绩的办法,一个掌握话语权的人会作何选择岂非不言而喻?其难以被说服又岂非在意料之中?

  为了严格评估各地的新城规划,听取所在城市公众意见,是否需要组织一个包括专家在内的高规格调查团开展一次全国普查?无论如何造城热必须降温了。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