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李杏:先讲公共责任 再讲个人心态

2013-08-17 09:50 来源:长江日报

  近来,一则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的消息广为传播,此排行榜显示,北京市的生育成本是276万元,没有1000万元别想过体面的退休生活,月收入1万元在一线城市过不下去……一连串“惊人”数字引发热议。

  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言过其实,数字被夸大,不仅有网民现身说法,列出自己的生活费清单,还有央媒专门为此做了具体调查,并援引专家说法,幸福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靠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排行榜”并非权威发布,不必较真,只是“成本计算”这个命题切中了现代人的视线焦点和敏感神经。生活成本到底是多少,幸福感究竟如何,不同个体和家庭之间,大概很难有标准参照值,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成本的确越来越高,这是事实。在一些案例中,月薪6000元的上班族可以很享受生活,月薪3万的最后也成了“月光”,还有人每月2000元的车钱,差不多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让人“羡慕嫉妒恨”。由此,关于面对生活昂贵的压力,“重在心态”的说法,似乎是一剂减压药方。

  这副“方子”效果如何因人而异,专家提醒也没什么,但要清醒看到,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先要讲的是自身责任,而非个人心态。民众不是专家,表达焦虑并非需要精确的统计数据,即使情节有所夸大,也没什么问题。政府不能抱着纠正民众的心态,甚至指责民众,要民众把心态调整过来。而是首先要检视自身在民生投入、公共责任承担上的不足。要反观政府提供的公共保障与服务,是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相适应?公共福利政策、相关的改革方向与力度有没有跟上?政府在创造利于个人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和大环境上能做什么?

  先讲个人心态,再提一下政府责任,对政府而言,这要反过来讲。“民生至上”是政府的一条基本理念,昂贵的生活成本,意味着人们要为自己、为子女、为父母的今天和明天做详尽周到的打算,基本生活是否有保障、生活质量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未来能过上怎样的生活等问题,站在民生至上的角度,这不只是由个体的主观努力和调节心态所能决定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公共投入与服务的重大影响,这是政府的首要考虑。

  以目前节节攀升的房价为例,凭借上述月薪6000元的工资,短期租房尚可,即使未来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但要在北京买房,大概真是“天方夜谭”。在北京辛苦打拼多年的人们,有在北京买房安家的愿望是人之常情。焦虑不是个人的“心病”,而是现实的困境。心态由个人负责,宜居、人性化、归属感都决定了城市要更多地考虑为市民做点什么,而不是先想着市民自己为自己做什么。

  住房、教育、养老、医疗,这些占据国民支出大头的项目,样样都是基本民生问题,也正是人们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要因。不仅价格高,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生活负担,这些不是攀比催生的伪难题。

  让国民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自信满满,这是国家的责任与使命,民众“夸大”生活压力,不必太过担心这种焦虑,只要不是权益受到侵犯和伤害,哪怕有埋怨和情绪,大多数人都会正视自己的生活。所以,政府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民众的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这一点,不能混同于媒体报道和专家意见。(评论员 李杏)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