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抗高温,莫让"抱怨"加剧社会焦躁

2013-08-08 07:36 来源:环球时报

  高温持续考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和北方的超大城市,6日,35摄氏度以上高温的国土面积达到158万平方公里,40摄氏度以上的约7万平方公里。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的高温还将加强。有人认为中国近日的高温已经达到“灾害”水平,各种高温现象的报道和应对高温的呼声在舆论场上响成一片。

  我们倒是建议,国家不要轻易针对高温搞应对灾害那样的“紧急行动”,但各地政府应当加大防暑降温的工作力度。高温需要对付,但也不要加剧社会围绕高温的心理急躁和紧张,政府要有“物理降温”的行动,舆论应营造“心理散热”的氛围。迎战高温一定是行动与“心静自然凉”的相互协调,而不是强调一个,忘了另一个。

  高温既是自然力所致,也大概有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但现在不是大规模检讨城市该不该建这么大,更不是放开喉咙发牢骚的时候。天热已成事实,降温最重要。中国炎热的大都市空调多较普及,对付高温的资源很多,帮助弱势群体的资源和手段同样很多,现在是做具体事情的时候。

  从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就可以看出,政府方面已经意识到抗高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各地高温的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担当抗高温的主力角色,各地的经验都不足。以往防暑降温主要是民众个人的事,或者有条件好的小单位参与,全世界今天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政府的参与度都不高。中国各地政府应发挥多大作用,这是需要摸索的事情。

  在有这些模糊的时候,理想情况是把这次炎热变成从官到民都积极行动,大家共献爱心的机会。热浪搭建了官方联系群众的天然平台,也让人与人表达友善和亲近更容易实现。人们现在最需要遮阴和凉风,需要得到消暑品的方便。做到这些都不必很昂贵的投入,政府、社会组织、商家乃至个人都有能力以各自的方式向需要者伸出援手。

  这段时间媒体上有可能流传各种令人感动、愉悦的抗高温故事,也可能集中出现愤怒的反思和声讨。随着人们对防暑降温标准要求的提高,我们相信社会抗高温的组织方式将逐渐变化,也将逐渐完善。如果舆论的批评和督促能与高温天气里的社会和谐达到有益的平衡,那么我们的这次全社会抗高温行动就能打一个总体的高分。

  防暑降温是行动、心情,甚至是道德和哲学,但它不应很容易地就变成“政治”。迄今为止,中国社会对这轮高温的反应是“正常的”,但互联网上也开始有了“泛政治化”的个别声音。希望这种声音不会走得太远,也希望社会的综合表现,尤其是政府的表现能提供让这种声音多加克制的强大理由。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