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读民谣的季节。天气越来越热,网友的脱口秀也像稻子一般疯长。“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我和扇贝之间,只差一头大蒜。”“千里清蒸,万里红烧;屋内桑拿,汗水洗澡,躺下就是铁板烧。”有才的市民在编写着现实的风雅颂,也让纳凉政策成为格外“清凉”的新闻。据央视报道,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安装空调的公共场所、经营场所、避灾场所(人防设施)等,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积极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坚决杜绝高温炎热死亡事件的发生。
城市成火炉,何处纳凉去?当不少地方日前传出消息,政府部门迅急调整夏季作息时间,公务员甚至可以提前下班,一种公共生活温度的“普惠”,已经变得愈加不可或缺,那些在高温下几乎无“保护”的人群必须被看到。他们是整天忙碌在炎日下的环卫工作者,是并无高温补贴却不得停工的农民工,但他们更是数量巨大却无能力获得日常阴凉的普通市民。此时,杭州市下发通知,要求公共场所与经营场所向公众主动开放空调纳凉,的确算得上是对市民高温权益的体恤补位,也是一种虽迟来但刻不容缓的公共福利,理当为之击掌。
杭州市的纳凉通知在传递出“同此凉热”的公共温度,也并不如一些围观者所说的“欠务实”。从日常的情形来考量,那些安装空调、被要求开放纳凉的经营场所、避灾场所(人防设施),事实上一直都在“开放”,通知不过是强化了开放责任。而纳凉“不影响生产经营、确保安全”的前提,更是避免了免费开放可能造成的过度纳凉的“公地事件”。当然,围观者早已指出,“纳凉点”的电费如何补贴,空调温度如何规定,开放的时间如何设置等等,都应有详细的规定。如此,纳凉才能成为市民真正的福利。
讨论高温下的市民纳凉问题,本质上讨论的还是公共纳凉空间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和民间都没法完全自行解决的公共事务,城市管理者需要对市民纳凉释放出最大的阴凉努力。让与市民有关的种种高温“补贴”都能到位,这已是被无数次提起的经年话题。高温补贴要用更强力的劳动执法举措来保障,已经不合时宜的“战高温”思维要被阻止。与此同时,伴随着炎热渐成“自然灾害”,如何来提高城市对高温的整体预防与抵御能力,已愈加变得迫在眉睫。较之此最需要的,显然是地方政府用财力建构起的更多纳凉点,直至无处不在的公共纳凉服务。
直面看似不可遏止的“热浪”,我们太需要一些杭州“清凉样本”,或者说是自觉提供的政府纳凉服务与制度。市民“势单力薄”的个体抗暑,只会制造出高温下的冲突来,也会愈加显现出个人选择、民间安排与政府保障三者间的深度失衡。遗憾的是,放眼全国,杭州的政策”清凉样本”,即便算不上“虽千万人,我独往矣”,其身影也是格外孤单的。这不免是一种吊诡的事实:关于火炉城市的争论从未停息,一些城市甚至不肯“摘帽”,但对于高温的自发主动治理,其进程仍然显得缓慢。这是对高温灾害性的认识不够,还是日常公共服务提供乏力的缩影?
地球在变热,它为气候学家正在指出的整体性变坏的社会症候,解决之道只能是系统性公共性的应对体系。而应对体系的构建,第一步可以是“请你到以下地点纳凉”。新闻中杭州市的所作所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它理当被其他城市所复制,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高温下,拥有一片公共的绿洲。与此同时,杭州的政策“清凉样本”本身也可再进一步。譬如,通知中提到的纳凉点还有“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概念不妨被继续“明晰”,并将其范围拓宽。但不管怎样,敦请其他城市学习杭州,敦请城市管理者将市民纳凉真正放在心上。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