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对不起”,看似简单,却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过往历史的担当。
45年过去,当年的年轻教师温庆福终于“放下”了。近日,他在媒体发文,向“文革”期间曾被他带人抄过家的长沙一中张琼英老师深深致歉。很快,温的文章得到了张琼英老师及其子女的回应,“温老师,您可放下这份愧疚了。”(《潇湘晨报》7月27日)
一声“对不起”,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沧桑,横亘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很多人真诚地肯定温庆福的忏悔,认为他的声音尽管微弱,却代表着一种忏悔和反省的精神。
温庆福能够选择公开道歉,固然与他对于“文革”灾难的深刻反思有关,但关键还在于,温庆福并没有因为彼时整体的失序而放弃个体责任的承担。易言之,个体生命当然不可能改变历史的潮流,更不能被苛责力挽狂澜,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但是,一个人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些微努力,一点点洗刷历史淤积于个体身上的污浊。
不可否认,在“文革”中发生的诸如揭发、批斗等行为,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而作为被裹挟者的个体,也不能完全摆脱责任。无论是从个体的担当讲,还是从做人的底线讲,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大声地说对不起。每个人都应该毫不推诿,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并付出代价。
这种责任的担当,其实就是一种道德感,就是大时代中个体对于精神价值的守护。我们当然应该谴责过往的疯狂行为,却也应该首先反思、检讨自己在其中究竟做出了哪些不当之举。如果总是习惯性地指责时代的裹挟,权威的不可阻挡,甚至强调什么普通小民,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只有执行的职责,社会怎么可能进步?
其实,类似温庆福这样深夜带人抄家的“小细节”,在那场浩劫中并不鲜见,当事人或许早已忘记,或许还因为具体的过程中的一点“高抬贵手”,比如,“没把那些传单交给工宣队”,还赢得感激。不过,当事人的宽容,乃至选择性遗忘,并不能成为个体参与作恶者开脱的理由和借口,伤口修复,仍有赖于真诚悔过。
一个人的伤口修复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创痛修复亦如是。拒绝忏悔和道歉,总是躲躲闪闪的遮掩和回避,对于那些被裹挟的盲从者、个体作恶者,似乎这样就可以“放下”了,殊不知,由此沉淀下来的不良基因,依然是社会的隐忧。
说出来,才有可能真正地“放下”。一声“对不起”,看似简单,却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过往历史的担当。潮流可能无法躲避,而善恶却也只在一念之间,一个人如果存了良善之心,并认真守护自己的道德感,一则可以尽量少作恶,即便无法独善其身,也要真诚忏悔和道歉。
(胡印斌)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