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良言:史上最难就业年 我的就业谁做主?

2013-07-11 16:29 来源:映象网

  下半年“京考”报名昨天17时结束,共有6549人报名竞争1206个名额,竞争异常激烈。厦大化学工程研究生的小丁为求职,辗转广州、福州等地,从去年9月开始共投递简历300多份,开销不下5000元。今年3月,苏州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上吊身亡,他生前曾为工作奔走数日,经常愁眉苦脸。

  这些仅是今年就业形势的一个缩影。教育部统计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人数多、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毕业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促成了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近期,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需求减少,传统就业岗位趋于饱和,用人单位对应届生需求“降温”,这成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北京市属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人数为9.8万个,同比减少了1.6万个,总量降低了14%。加上民营企业因经济增长放缓,也减少了岗位需求。同时,还有些用人单位门槛过高,招聘设置限制性要求。尽管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高校毕业生招聘不得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但是受大环境的影响,看血统、挑出身,学历查三代,出身论英雄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这些就业歧视增加了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

  除了供需错位等原因外,还有一大部分原因出于毕业生本身的求职观念,部分毕业生择业标准过高,不愿到基层就业,甚至“有业不就”,直接增加了就业压力。受家庭或者社会传统意识影响,多数人求职盯着“铁饭碗”或大家都能从事的岗位,还有一些应届毕业生应聘时眼高手低,总想一步到位,直接就当总经理助理,无形中抬高竞争门槛,又削弱了自身的优点,形成“铁饭碗”抢着报、大公司不敢报、小公司不愿碰的尴尬局面。同时毕业生中对一线城市的倾慕和向往不在少数,“狼多肉少”岗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年,除了学校和政府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指导与扶持外,用人单位招聘应当以人为本,取消诸如“985”、“211”以及户籍制等这样的限制门槛,帮助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大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也要适当降低就业预期,不要一味强调专业对口、工作舒服、工资待遇高。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中国梦不能没有青年梦,心系大学毕业生,圆其就业梦,中国梦才能更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毕业生是中国青年中重要的力量,绝不能忽视这支力量。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社会问题,才能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己的自己人生价值和梦想,才能充分发挥所有大学毕业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的正能量。(河南电台评论员 良言)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