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住建部正式启动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这既是国家大力推进的一项事关住房制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备受广大公众期待和欢迎的重大民心工程。但是,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之后,联网的扩围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状态,公众不由担心联网时间有可能一推再推。
作为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数据,住房信息就相当于房子的“户口”。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对于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正如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所言:“如果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再加上银行系统、财政系统、税务系统的一些信息,形成一个平台,就不必再采取限购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办法。”除此之外,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还被公众赋予了“反腐功能”,通过信息查询可以让官员中的“房多多”现象无处遁形,从而形成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巨大威慑力量。从公共利益上判断,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科学施政的务实之举。
然而,犹如姜伟新部长预判的一样,“住房信息联网系统有相当的难度”。联网之难并不在技术,而缘于对“系统联网以后干什么”的不同判断。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担心,个人住房信息全国联网后,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会加大,这对原本就已陷入低迷的楼市会构成进一步的冲击,进而累及地方经济,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因“房事”曝光被查处的官员增多,一些官员开始抵触个人住房信息全国联网,担心这些“敏感信息”一旦透露出去,极有可能曝光更多的“房××”。所谓浑水好摸鱼,假使地方政府“阳奉阴违”的楼市调控被更高层掌握,卖地“好日子”或不得不告别;如果官员中的“房××”信息被纪检监察机关掌握,官员被问责的“噩梦”或将不期而至。
利益判断不同,立场选择就不同。因为少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有着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他们对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兴趣不大”。为了缓解这一群体的担忧,住建部在推进联网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与地方政府签订“数据采集和使用安全协议”,同时承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采集的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此举意味着住建部主动放弃了自身的数据控制权,不得不为了“大局利益”向地方政府妥协。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在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的基础上,2014年6月底前将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或将遇到比个人住房信息联网更大的阻力。这正是当下改革的真实写照,不仅面临着特殊利益固化的掣肘,而且面对着政府自我革命的挑战。改革不能仅局限于小修小补,否则很难形成敢闯的勇气、愿闯的氛围、会闯的睿智。
事实上,在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不一致的地方,特殊利益群体就会成为遏制公共利益的阻力。突破特殊利益障碍,是深水区改革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必须趟涉过去的险滩。没有深层次的改革,就没有真正的大信息、大数据时代;没有公共服务的归位,就会看到无数个站在信息孤岛上摇旗呐喊的特殊利益群体。(丁建庭)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