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随意凌辱他人生命,甚至随意亲手终结自己的生命。都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这样的未来,怎能不令人忧心忡忡?
5月22日晚,9岁的小雅和10岁的小燕睡得正香,突然被同宿舍女生小可和小琼拽醒,随即遭遇一场暴打,原因是“违反了睡觉时不准翻身的规定”。令小雅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此后20天内,她和小燕频繁遭到暴虐。(新闻详见6月14日大河报 A06版)
尽快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扇耳光、挤肚子,强迫吞唾液、舔脚趾,很难想象,如此恶劣的行径竟然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校园内,且行凶者只是刚满10岁的女孩子。校园暴力早已令人审丑疲劳,但如此挑战人们想象力极限的施暴手段还是令人惊愕。少不更事的孩子,何以如此骄纵蛮横且散发暴戾之气?
教育的功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进而热爱生命。虽然校园暴力的成因十分复杂,但无论它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因为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在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标准的教育环境中,生命教育往往是一项容易被忽视的课程。
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到花鸟虫鱼一草一木,这世界原本就是由无数生命组成的,现代文明的人文关怀、和谐共处,首先就是基于对生命的同等尊重。当少不更事的孩子动辄向小伙伴挥拳甚至以虐待凌辱他人为乐时,并没有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孩子世界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孩子缺乏应有的生命意识,归根结底是孩子所处的环境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实际上,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校园暴力,同时也体现在不时发生的大中学生极端事件上。近年来,校园自杀事件层出不穷,花季生命的消逝令人扼腕,尽快补上生命教育的课程因此显得愈发迫切——因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随意凌辱他人生命,甚至随意亲手终结自己的生命。都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这样的未来,怎能不令人忧心忡忡?
留守儿童需要制度关怀
两个打人的孩子,拥有同样的身份:留守儿童。虽然不能直接将此与打人事件联系在一起,不过,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确实存在着许多现实难题,心理健康是其中无法回避的重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留守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缺位的。隔代教育虽能从形式上维持家庭教育的完整,但年事已高、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的祖辈监护人往往有心无力。在此背景下,必然会对农村学校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以此来看,小可所在的学校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类似的同室操戈并非首次发生,而陪寝老师的房间就在斜对面,如果老师能及时制止,事态的发展何至于如此愈演愈烈?学校管理的缺位,使学生宿舍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于是打人事件在一次次沉默中升级。痛定思痛,学校应以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己任,摒弃唯成绩是举的评价体系,通过培养孩子的友爱互助,打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校氛围。
不久前,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其中河南占比达到10.73%。在这起令人惊愕的打人事件背后,是一个日趋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不仅是个教育难题,更是一道不容回避的社会命题。
作为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衍生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配套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革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体系固然重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壁垒,使农民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评论员 赵志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