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万毕业生让今年大学生就业遭遇最冷寒流,然而记者近日在重庆部分高职、中职院校采访发现,应届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哄抢一空,有的一两年前就被企业“预订”,多数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重庆市永川区有高职中职院校18所,被誉为“职教之城”,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这个区连续8年高职就业率在96%以上,中职在99%以上,今年虽然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订单式培养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率仍然能超过95%。(新华社重庆5月27日报道)
大学生就业难甚于高职生,这种情况形成的根源在哪里?首先,问题在于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大学毕业生也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希望找份体面的工作,从而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而高职中职生认同自己的“蓝领”身份,能吃苦,愿意在一线工作。为此,一些高职中职院校教师呼吁,家长和学生亟需改变观念,不一定非要读大学才能成才,读高职中职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除了家长和学生自身观念的原因,我国高校的官僚化、行政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也难辞其咎。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和官僚化,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沿袭到现在就有部级局级大学、副部级、厅局级校长之说,官本位意识严重。国外的高校,校长级别的领导一般也就3至4人,而反观国内,往往是一个大学就能出20多个副厅局级以上的干部。前不久,网友微博透露,北大官网公布校领导机构设置中存在11位校长助理,5位副校长等共计27(2人兼任)人,引发一阵声讨,称“北大沦陷”,并评价说:“你们让胡适、蔡元培、严复,这些老领导汗颜啊!”
高校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促使人们产生不断攀高的愿望和想法。比如,本、专科学校的级别待遇不同,本科学校是正厅级,而专科学校是副厅级。此外,本科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学费标准远远高于专科,等等。于是乎,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院想改成大学,大学想升为重点,高职想变成普通高等学校,造成“各类高校争升格,千军万马奔精英”的局面。几类力量汇集在一起,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过分追求学校规格、而忽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风气。大到全国学校布局,中到学校定位,小到课程设置,莫不唯级别、待遇是瞻,由之导致教育缺乏生机,人才的层级培养出现混乱,无法面对市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时期,但由于旧的观念、某些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教育经费短缺,人才结构单一,同时也造成就业压力严重。面对诸多问题,高校管理和社会大众都必须转变观念,国家也应进行宏观调控,使各级各类高校能够真正根据社会要求和市场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映象网评论员 茹向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