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朱昌俊:28岁教授能否带来“鲶鱼效应”

2013-05-21 08:13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19日,网爆武大出现85后教授。记者向武大人事部相关负责人求证,教授叫邓鹤翔,生于1985年4月,不久前刚被引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或是该校最年轻教授。(5月20日《长江日报》)

  和邓鹤翔一样,目前全国80后年轻教授中,“海归”几乎是共同的“标签”。面对国内引进的年轻海归教授越来越多的现实,有必要担心的是:这些年轻海归能够在日后更长的学术历程中实现与头衔相匹配的学术成就吗?

  这种担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学术明星引进来的年轻教授,能够保障他们充分的学术自由吗?国际数学大师、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就曾对此表示过忧虑:在中国学术界掌握话语权的主要是院士和资深教授,他们的平均年龄70岁。这些年老学者往往已多年不在学术研究前沿,评价年轻人的新研究成果,有可能力不从心。

  “让学术的归学术”,是邓鹤翔们必须拥有的成长氛围。而目前由行政部门主导的高校评价体系,重教授、院士数量,轻具体学术成果,却是不争的事实。且按照目前的科研经费发放机制,引进一位名教授,就等于多获取一定的经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学术机制调整,引进年轻教授如果纯粹只是学校的功利性行为,则极易导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这方面,海归教授重新出走并不是没有先例。

  总之,人们对年轻的邓鹤翔们表达羡慕和敬意,不仅寄托了对优良用人机制的希望,更是希望邓鹤翔们为中国学术界真正带来“鲶鱼效应”,而非符号意义。(媒体人 朱昌俊)

责编:李娅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