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信不过警察30个电话送包”背后的危机

2013-04-02 08: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打电话给失主的家人送钱包,却一再被误认为是骗子而挂掉电话”。3月30日,在青山红卫路派出所,找了整整一天失主、打了30余个电话的值班民警杨四发有点无奈。好在通过24小时不间断地寻找,失主小陈终于来派出所领回丢了整整一天的钱包。

  这真是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一位捡到钱包的老师傅将钱包交给警察,警察在动用了多方力量而打出的10余个失主亲戚朋友的电话,居然都认为是“骗子”而置之不理,直到警察通过失主钱包里星巴克的贵宾卡信息才最终与失主联系到。警察在一次又一次遭遇失主亲戚朋友的不信任背后,正是社会上人和人之间严重缺乏信任的现实映射。

  这种社会间建立在不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让人倍感悲哀,但现实却又是如此真实。手机短信诈骗、电视虚假广告、街头诈骗等事件的影响,这个社会有着太多的“不可信”。久而久之,很多人再不相信所谓的“好消息”,因为那往往意味着是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当中国人因为各种诈骗而不得不形成一种“熟人社会”(即只有熟人之间交往才敢于信任)后,是文明社会的倒退。与其说,这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如说这是相关法律法规不严格不健全而导致现实社会无奈。在西方社会,由于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欺骗的空间越来越小,这种由于双方对契约或法律的信任,或者说是“制度化信任”、“间接信任”,不能不是我们这个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熟人信任”学习的榜样。

  人和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结果,只能加大了人和人之间交往的成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证实他人言语或承诺的真实性是文明社会的极大倒退。最终,没有人是这种不信任之间的受益者。只有人们树立起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任,建立起对陌生人的信任,才是构建现代社会信任机制最基本的“对策”。张东阳(河南 教师)

责编:周艳博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