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下水道问题,需要全社会凝聚治本的合力
又一起“下水道吃人”的悲剧发生了。22日的暴雨夜,女大学生杨丽君不慎落入长沙城区一处下水道,随即被急流卷走,下落不明。事发后,当地公安、消防、卫生、市政、街道办事处等均派人赶赴现场救援,媒体也将聚光灯对准吞噬生命的洞口,网友纷纷祈祷落井者能奇迹般生还。
伤感、愤怒、期望之余,我们还是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几个老问题: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井盖?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部门来管井盖?为什么大雨就能冲开井盖?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九龙治水、管理部门推诿、防范不够、整治不力,而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城市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老旧。
抓住症结才能解决问题。但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于应急之策,而不愿去改变造成结果的真正源头。
比如,地面井盖丢失,往往忙于界定属于哪家单位,甚至不惜动用地下管线专家“会诊”,却没空想一想,为什么电力、电信、煤气、自来水、热力等都要“各自为井”;城市道路拥堵,车辆限号、购车摇号本都属临时管控,却逐渐习以为常,延缓了优化交通规划、城市布局。
渐成常态的治标就这样代替了治本,以至于井盖管理应急处置中心都成了正式编制。而一提到治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出现,出了状况先以非常措施救救急,缓下来后,治本又被一再搁置。许多城市就这样成了生病的美人,地面光鲜靓丽,地下炎症不断,靠的是擦粉装头面,直到拖得转成慢性病,最后不得不移肝换肾。
管理者缺少治本的动力,甚至缺少治本的思维,原因何在?为官一任,根治下水道这类事情,利虽长远,功却可能不在当下。这就造成了一种短视的政绩观:任上看不到成绩的工作不急,积重难返的问题往往是出了人命才能高度重视,媒体曝光才能协调出动,上面检查才能突击应对。
约翰·奈斯比特曾在《中国大趋势》中提到,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下水道问题,单靠指令或是单靠民意都无法根除。上级政府部门首先必须改变问标不问本的政绩考核办法。有不少市长,因为大水淹死人而被问责,却没有哪一位市长,因为水漫城区而请辞。下水道等平时看不见的民生工程也应该严格纳入考核范围,通过立法或行政界定直径和深度等具体标准,确立阶段性目标,达不到就要问责。这就能够迫使城市管理者重新评估治本的价值。
同时,民众也需要为治本提供动力。惋惜消失在下水道的女孩,更要持续关注本城市的下水道改进,经常出谋划策、时刻监督政府的进展,当然也包括承担升级改建下水道带来的成本。
治本,难度总是会远远超过治标。无论对于管理部门还是民众,都面临着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斗争、局部调整和整体调整的博弈。提升治本动力,需要全社会思维的共同更新。 (曹鹏程)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