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中坚定前行的浙江温州车改,波及1万2千多人,在实施半年多后,得到了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公职人员的认可。温州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陈波说,车改以来,整体估算还是比车改前少了18.2%的财政支出。(3月17日中广网)
温州车改引出了一个话题,衡量车改成功与否,由谁说了算?参照物是什么?
公职人员的认可,公车开支比以前减少,是不是就表明车改的成功?这显然是自说自话。因为公车改革,最初是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强烈呼声,因为车轮的腐败大大地刺痛了人民群众的神经。车轮的腐败造成大量的公帑浪费,严重影响了干群之间的关系。车改到底采用什么模式,达到什么目的,还是要以发出车改强烈呼声的人民群众说了算。
若将温州的车改姑且称之为“温州模式”,那么,再看一个“一个人的车改”模式,就是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做法,他出行的理念可以概括为“3510”:3公里走路;5公里骑自行车;10公里以上还得开车。“我上下班开私家车,25分钟车程。如果骑车,得一个多小时了。但每次去省里开会,都会骑车,全当锻炼身体了。”
以上两种模式,前者博得了温州公职人员的认可,后者由于是“一个人的车改”,看来,还难以得到叶青周围公职人员的认可。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叶青的“车改”一定会得到所在的湖北省人民的认可。(3月10日《经济参考》)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引用李总理的观点,对照温州车改同样适用,就是车改应该坚持公正性。
公职人员用公车,本身没有错,但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公车要用于公务,要用得其所。关于公车,有三种情形是人民群众非常反感的。一是公车私用,二是巴掌长的一段路也用,三是超标准配置公车。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调研报告表明,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公车是由公款购置的,公款又是纳税人积累的,公职人员是社会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既要讲究行政效率,也要讲究行政成本。谈起成本,不仅是一笔经济账,同时也是一笔政治账。公职人员在办理公务时,敢于不敢于向享乐主义开刀,这是衡量公职人员素质高低的一杆重要标尺。
温州车改,一些圈内人士自我陶醉,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只有让人民群众去衡量,才有公正性可言。而且,温州的车改所取的参照物也不可靠,把“车改”前的用车开支作为参照物,减去“车改”后的开支,得出一个减少18.2%的财政支出的结论,这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如果这道“减法”是公正合理的,就意味着车改前的开支虽然数量庞大,但也是合理的,这是一道愚人的算术题,没有公正性可言。温州的公职人员为什么不能以湖北的叶青为参照对象做一个比较呢?
写到这里,还是引用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一句话,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如是,温州的车改才能成功,全国的车改才能成功。(范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