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昨天的记者会吸引了大量关注。他回答了11个提问,基本没看稿子。即使不太了解国是的人,也会留下一个深刻印象:这是位诚恳、务实、思路清晰,很希望在任期内为国家做成事的总理。
舆论普遍注意到,李克强表示“忠诚于宪法”,强调了用明规则战胜潜规则、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等。他还强调了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做了本届政府要把国务院现存1700多项审批砍掉1/3和其他承诺。人们的进一步印象是:这是位注重依法治国、支持市场导向、对反腐败坚定不移的新总理。
这是李总理的第一次记者会,他个人留给公众的印象,就是新国务院在公众中的第一印象。可以肯定地说,昨天公众给李总理和新国务院打了高分,这样的好印象必然会增加社会对未来几年中国将迈出新步伐的信心。
记者会发出的另一个信息是,中国领导人对国家的各种问题都很熟悉,他们解决问题的意愿同舆论非常吻合,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专业而理性。他们的确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中国领导层的思想感情都通着社会,组成这个国家的不是一个个信息和感情互不相连的孤岛。
到昨天,中国的权力过渡在中央层面大致画上句号,新领导层面对社会的最初展示也告一段落。接下来中国进入对具体问题的解决阶段。这几个月来社会形成的信任和期待都很高,这是新领导层推动国家改革的重要民意资源,同时它们也是压力和挑战。
对国务院工作来说,房价这样尖锐的问题已经在全社会闹了好几轮,结果是越调控越涨,新政府一上来就被它顶住。在不伤害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有效遏制它继续狂涨,这是新政府的一大考验。
污染已将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逼向崩溃,社会对它的改善很急切,需要新政府拿出重大作为。
食品安全、特别是奶粉安全的糟糕情况在突破社会容忍度,公众在这方面的心理已经脆弱到极点。国家强有力的举措也早已是全体人民之所望。
对于税制、计生、教育公平等其他批评意见集中的领域,新政府需要同社会做更有效的沟通,获得公众和舆论对新政府改革节奏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年政府各部大多成为舆论的批评对象,这有舆论自身发展的原因,但中国互联网舆论同政府的矛盾之尖锐,还是超出了正常度,政府有向回争取的空间。
当然,争取舆论支持不能是中国各级政府的唯一追求,尤其是现在不同利益群体都会把自己的诉求通过“民意”方式来呈现,只要有实质内容的改革,就一定会触碰部分人的利益,它遭到部分舆论反对几乎无可避免。新政府要做成事,就需认真争取广大民意,并在改革的重要关头敢于承受部分人的反对甚至骂声。
客观说,本届政府面对的急迫问题都不是突发性的,它们全是“老大难”。改革进入深水区,真正深在了新政府。因为它们的确很难解决,用力过猛会有其他副效果,它们考验的不仅是政府的魄力和智慧,还有社会的成熟度与配合。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李总理昨天被广泛谈论的一句话。或许中国社会应多给政府一些“甩开膀子”的空间,如是,改革必成。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