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时言平:“临时夫妻”的扭曲靠什么来矫正

2013-03-13 08:56 来源:重庆时报

  近日,安徽代表团的“洗脚妹代表”刘丽为农民工群体建言:因长久分居,城市农民工中已大量出现“打工潮下组建临时小夫妻”情况。她建议解决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问题。(3月11日《京华时报》)

  农民工不能享受正常的家庭温暖,分居两地长期无法享受夫妻生活,这样的痒痛,正是不少流动人口的真切感受。去年,卫生部的官方数据就显示:我国有80%的外来农民工都处于性饥渴状态。

  对于“临时夫妻”,挥舞道德大棒显然无济于事。必须承认,享受正常的夫妻生活以及家庭温暖,这是基本的人伦,更是天赋人权。但现在,这种权利沦陷了,迫使他们不得不突破道德边界寻找温暖和慰藉。

  是谁造成了这种伦理和道德的畸变?如果是个例,或是个体人格缺陷,但普遍存在于农民工群体,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是怎样的社会土壤,造就了这种扭曲和荒唐。

  为了活计,农民工们不得不离开妻儿,外出务工。长期分居,渐渐让家庭名存实亡,因为它缺少基本的温暖和慰藉。如此,家庭观念难免变得模糊,当家庭责任和道德伦理被原始欲望和本能需要所超越,那么“临时夫妻”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

  也许,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状态,便是流动人口能够带着妻儿一起迁徙。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显然不现实:以农民工的收入,大部分人并不足以支付昂贵的房租等基本的生活成本;而农民工身份承载的权利,孩子入学等权利实现更是困难重重,更别说其他保障和福利。

  当然,并不是说“临时夫妻”值得同情和理解,就代表其合理性。“临时夫妻”的扭曲,既然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那么矫正这种扭曲的观念,也就必须先从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上去求解。从长远来看,关键还是改变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的现实,其中包括待遇的提高、权利的平等实现等,比如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城市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标准,让农民工也能住进保障房。而立足眼前,矫正这种扭曲现象,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为农民工夫妻团聚,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创造机会和条件,比如有些地方和单位,为农民工提供“夫妻房”。

  解决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消除“临时夫妻”的荒唐,不仅仅是对道德人伦的救赎,更是对人性的敬畏以及权利的回归。

责编:周艳博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