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但社会上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本轮机构改革力度较小,似乎“不太过瘾”。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一方面对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体制机制建设,而且有广泛共识、条件比较成熟的,坚定推进改革。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国务院机构的总体相对稳定。改革的重点放在那些严重制约发展、产生较多问题的领域上,才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
其实,改革力度大不大,不能光看机构数目的变化。细看相关方案,本轮机构改革在民众呼声最强烈的领域均有重大突破:无论是铁路政企分开、加强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还是统一食品药品监管,改革的方案和民众期盼基本保持一致。可以说,方案既回应了民意关切,又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整合这些部门,也释放出将在这些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号。
相对于更“吸引眼球”的部委机构增减,本轮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掷地有声,落到了实处。比如,减少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改革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探索行业协会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直指过去政府“管得太死”的症结,鼓励公开透明竞争。转变政府职能十个大项的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对市场和社会“放开搞活”,对政府自身“规范收紧”。
改革的效力不仅要注目宏观设计,更应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环节。对社会民众而言,本轮改革方案落实后,办企业、开商店再不用跑断腿盖公章,办协会组织再不用挤破头找挂靠单位,到政府部门办事再不用四处托关系、找门子,改革就有了实在的效果。这些制约发展的“门槛”卸掉了,社会的活力就能进一步激发出来。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关键在于适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构改革既不能“温吞水”,也不能患上“急躁病”。那种寄望一步到位、狂飙突进式改革的想法,不仅不符合现实,更是有害的。中国改革就像行驶在高速路上的汽车,动力十足,但需要把握好方向、控制好速度。单就机构改革而言,“小步快跑”更能推动改革走向深入。“小步”意味着不脱离实际、不止于毕其功于一役;“快跑”则意味着改革不停步、抓改一项就落实一项。改革是一场“接力赛”,认真跑好“手中的这一棒”,就是最务实理性的态度。(周继坚 )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