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房清江:政府大门不能给百姓“添堵”

2013-02-21 10:37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媒体探访发现,部分基层政府机关依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江苏某地级市政府一名门卫称,可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可能给领导添堵的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苏北某县政府一名门卫则称,他曾因为放进上访户,险些丢掉饭碗。(详见今日《河南商报》A18版)

  物理上的一墙之隔,却是政府与人民之间情感上的千沟万壑。政府堵住群众进来的大门,当然是嫌群众“麻烦”,一是不愿意为群众解决问题,与群众的感情疏远,漠视群众利益;二是不敢直面群众,怕群众当面揭短,对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难以解决的,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担心被纠缠。显然,这样的心理与作为,背离了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政府凌驾于群众之上,无疑是一种衙门式的官僚作风。

  因此,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改“门风”,拆掉政府与群众之间这道“墙”显得尤为必要。毕竟,畅通政府的大门,首先是政府民主与文明的一种姿态,而这种姿态在很多时候比解决群众的问题更值得群众信任,拆“墙”即是打开政府与群众心理的樊篱。

  当然,打开政府大门,未必就能彻底解决群众的各类诉求。群众到政府是来办事的,要找的无一例外都是政府的相关领导,领导重视解决问题立竿见影,往好了说是领导重视群众的诉求,愿意为民办实事,但一分为二地看,为何领导重视才能解决问题或许更值得思考。

  比如,农民工讨薪讨了多年,书记的一纸批示,维权的艰辛便一瞬间烟消云散,说到底还是维权机构与维权制度没有起到作用。类似的,任何带有个体诉求的群众上访,背后都有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不畅以及相关部门不作为的影子。正常的渠道不通畅,要靠更上一级的权力解决问题,才让政府的门槛显得如此金贵。

  领导是政府的领导,但政府不是领导的政府。解决政府大门之“堵”,既要“改门风”,更要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审批与公共服务,理顺服务机制、缩短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群众正常而合理的诉求在开放式的服务前台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完善权力治理结构,解决好权力过于集中、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畅通投诉渠道,严格问责机制,锁紧政府为民服务的机器链条。权力不“一竿子到底”接到地气,百姓自然也不会轻易地“一条路到政府”。(房清江 公务员)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