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记者的勾兑空间,无疑来自于某些企业、基层政府自身的“不洁”;黑记者能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却无行动,又反映出监管失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的购物导报社持证记者李德勇非法在连云港设记者站,大肆招聘“黑记者”,其每一次组团“采访”,都像是一桩目标明确的生意。这一非法记者站经央视曝光后,迅速被查处,李德勇等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购物导报社也被责令停业整顿。(新华社2月20日)
呈现在公众眼前的这个国家级报纸“记者站”,展现出一条猖獗的新闻敲诈生态链:采访、勾兑、砍价……让人生疑的是,这样的敲诈手法为何能一次次得手?“把采访当生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黑记者们屡屡得手,首先是因为那些肯拿“封口费”的企业、基层政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违规征地、污染环境、食品卫生、农民负担等。这些症状长期以来客观存在,以及制度框架内正当矫正渠道的堰塞,是黑记者们能够顺利实施敲诈的浓重底色。此前有媒体报道,山西“假记者”、“黑记者”经常呼朋引伴去“采访”矿难,大发其财,根源正在于当地矿难不断的现实和地方政府习惯性的隐瞒。
假记者、黑记者与那些违规企业、基层政府之间,正是这样一种撕扯不清的共生关系。对此,双方都心知肚明,有人敲诈,有人花钱消灾,彼此也就相安无事。最后倒霉的,只能是不明真相的民众。
其次,黑记者的顺风顺水,也折射出时下基层政府的监管失守。企业肆意排污,随便招来的一个“记者”都明白,为什么相关部门没有任何行动?农民因为政府征地而利益受损,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基层政府为何依然我行我素、强拆强征?
当然,这样的荒唐剧频频上演,与时下一些媒体缺乏职业操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甚至明里暗里纵容记者“创收”有关。黑记者泛滥,既损害了中国媒体整体的公信力,也会加剧社会生态的恶化,助长企业、政府的不法行为。因此,无论是为媒体的公信力计,还是为社会的公共利益计,打扫门户正当其时。
(胡印斌 媒体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