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赚取的高额利润,应主动用于提升产品品质;政府也可酌情对炼油企业予以财税政策倾斜;如果确需消费者分摊部分升级成本,也必须要接受外部监督。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会议决定,2013年6月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高于10ppm),2013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不高于10ppm),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
据研究机构测算,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约占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58%,机动车排放形成的PM2.5约占PM2.5来源的22.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试验表明,使用第五阶段油品可在国四基础上减排15%。
因此,油品质量升级对于改善机动车造成污染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油品质量升级的成本究竟由谁来负担,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国外,油品升级成本一般由国家税收、生产者和消费者三方面共同承担,但在中国,过去一般由油企和消费者承担,其中消费者更是主要的承担者。前几年,北京、上海等地实施成品油标准国Ⅲ升级国Ⅳ时,成品油价格出现普涨。据测算,涨价大约覆盖了油品升级成本的70%至80%,另外30%左右的成本则由炼油企业自己承担。
由于国务院会议并未提到关于补贴中石油等大型油企的内容,有人担心这一次的升级成本仍会大部分摊到消费者头上。但相比消费者,企业才更应首先承担改进设施等的成本。因为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升级完善,本该是自身发展的主动诉求,将企业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中,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尽管中石化和中石油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下降超过30%和15%,但“两桶油”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仍超过1200亿元,预计2012年全年“两桶油”合计利润在1600亿元以上。技术改造一劳永逸,计入成本并逐年分摊,企业方面完全能够消化大部分的升级压力。
当然,考虑到油品质量升级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因此让消费者以及政府承担一定的油品质量升级成本也并无不可。一些发达国家在提升油品标准时,往往会对炼油企业予以财税政策倾斜,高标准油品价格不会明显上涨,甚至会持平或走低,以鼓励民众使用高标准油品,我国可借鉴此类做法。
即便是本着“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确需消费者分摊部分升级成本,也必须要接受外部监督:公开油品质量升级的成本,让消费者明确自己承担的成本部分和比例,才能认可油价上涨的合理性。
(王莹 财经评论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