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杨于泽:慈善活动并无天然道德的优越性

2013-02-08 08:32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袁厉害,一名前不久被媒体塑造成“爱心妈妈”的人,形象一下子被近日一则调查报道颠覆了。报道说,袁女士将收养的孩子分成三等区别对待,又通过慈善与公权力部门暗通款曲,颇攒下些身家。虽然有人指报道证据不足,但大家已经开始怀疑起来。

  变赞美成揭批,从五体投地到瞬间幻灭,几乎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常态。一听说有人做好事,就要跑去挖掘他早前的先进事迹,把他说成一贯好、一贯正确,弄成一个高大全的典型。等到有孩子喊出“皇帝是光屁股的”,一个偶像就轰然倒塌了。好在这并不可怕,偶像倒掉了,我们的精神却获得了自由。

  袁厉害先后收养100多个弃婴,自然是一种慈善事业,于是有人就习惯地认为这就是做好事,是一种利他的甚至是无私的爱,不容有人往“爱心妈妈”身上泼污水。但是在这里,人们恰恰是混淆了“慈善”与慈善事业、慈善活动之间的区别,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

  慈善,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从物质上帮助他人,广义地讲就是利用自己或他人的捐赠“增进人类的福利”,这在道德上自然无比高尚。但任何慈善都得人去做,它要变成一项社会事业,这时候善的目的就涉及到认识、手段与人性。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就不再像慈善本身那么高尚地单纯。在市场社会,慈善首先是成功商人的事,而商人的人性必然地体现在慈善活动中,慈善事业有时候就显得“很复杂”。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美国作家塞林格揶揄过性、电影、学校教育等等,也挖苦了美国式慈善:姑妈提着篮子募捐是要打扮好了给人看,女友母亲募捐以捐款者关注她为前提。就算是“美国慈善之父”卡内基,生前捐款达3.5亿美元,所建图书馆、音乐厅遍天下,等到他死后,美国人就开始怀疑他动机不纯。

  说起来,慈善与权力是差不多的东西,两者都为善的目的而被创设,但当它们与人性搞到一起、权力变成权力行使而慈善成了慈善活动的时候,似乎一切就与初衷背道而驰。权力本身也许不坏,但官员掌握权力后就开始腐败。慈善指向利他,但有些行善者可能会打着慈善的旗号,干起损人利己的坏事。

  权力需要监督与制约,慈善活动同样需要公众的监督与法律的规范,否则就会走样。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裸捐”了,这当然显得他们很伟大,但也有人指控他们在生意上敲精剥髓。用俗话说,江湖险恶,谁都要留个心眼儿。事实上,美国对慈善活动并非做好事由他去,而是进行严密监管。任何好事没有规矩管着,好事就有可能变坏事。

  慈善有着道德目的,但慈善事业是另一码事,它并没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性。中国人有个根深蒂固的毛病,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乐于往好的方向想,偏偏又不缺披着道德外衣骗人的人。我们也可以设想袁厉害心地善良,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我们最好还是别树一个人为神。无监管则无赞美,别不好意思。

  (杨于泽)

责编:李婷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