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旅客购买的实名制车票丢失后无法直接退票遭到质疑。近两天,随着铁路客流逐渐攀升,很多启程在即又临时变更行程的旅客遭遇了一个新的难题——实名制火车票无法异地退票。可以全国通取,怎么就不能全国通退呢?很多旅客对此十分不解。(2月6日《京华时报》)
公允来看,铁路方面的表现,近来已显著提升。一个典型例证便是,“本地取票”向“全国通取”的转变。只是,若比对民众的期待,这点小小的改进,或许还显不够。向好的改变,会激起公众更多寄望。所以,一旦这种“改变”浅尝辄止、留有尾巴,公众的失落感注定倍增。
民众总是从一种可能,想象另一种可能,“通取”的实现,让他们有理由要求“通退”。然而,这事终究是个专业活儿,业内人士就说了,“异地退票,有些技术细节要进一步完善。”只可惜,很多人拒绝相信此一说法。铁路系统一贯膨胀的谋利冲动、一贯懈怠的履职作为,已经让不少人习惯对之“恶意揣测”——“无法通退,不过是铁路运营者怕麻烦、怕损失而已”——类似说法并无实据,怎奈偏偏很有市场。
火车票通退,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各方有各方的说法,喧哗一时难有定论。此事中,民众除了指责铁路系统“不作为”,似乎也有必要进行一些更积极的思考。例如,如何减少不负责任的“抢票”?不少“退票”需求,其实是恐慌性求稳心理作用下,盲目购票所致……当我们呼吁火车票通退,就先得考虑控制退票规模。如若不然,退票的便捷化,只会诱发更多非理性的囤票行为。于公共利益而言,并非幸事。
但愿,围绕火车票通取、通退的口水纷争,能为铁路系统日后的变革积攒经验。且诸多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或许就是“变革,当有预判力与系统谋布”。惟其如此,所谓积极的改变,才能真正跟上民众动态的期许变化。(然玉)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