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舌尖上的浪费”已成舆论焦点,“车轮上的铺张”也应引起高度重视(2月3日《人民日报》)。“车轮铺张”乃至“公车腐败”不是新闻,久治不愈甚至愈治愈烈才是新闻。
多年来,公车治理为何成效不彰举步维艰,有的地方甚至陷入愈治愈乱的尴尬因局?尽管成因复杂,但我以为除了治理方法上无的放矢剑,大抵不出:一些地方在治理策略上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开口太大什么都治什么都治不了;或“心争吃热豆腐”提出不切实际争于求成的口号目标,期想毕其功于一役。其中,将公车治理理解成仅在公车上贴标识做秀有之;以公车货币化改革代替公车治理,幻想一劳永逸釜底抽薪有之。结果公车改革异化为官员按级别加工资,不该用不常用的决策官员照旧有车用,该用常需用的办事官员反而没车用。说白了,在公车治理思路上,陷入了“用简单办法解决复杂问题”和“用复杂办法解决简单问题”的两级误区。
鉴于多年以来捆绑附着于公车之上的官员身份地位福利等既得利益,公车治理天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端复杂性。由此,理当从群众反响最强烈和最容易改最能取信于民的方面改起,以最大决心和意志先做成一件事,显然比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成更务实。比如:不妨先彻底解决规定落空失信于民的专车配备乱象丛生问题。早在1994年,中办、国办《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就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现下很多地方不仅地市级官员配有专车,而且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也有固定用车。中部某贫困县县长告诉记者,该县党委政府班子共有16名领导,每人都有一辆固定用车。此外,还存在公车超标超编等违规问题。2007年至2012年间,在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中,全国清理出的违规车辆就达19.96万台。有政协委员认为,“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甚至配了两台专车。”如果连一个下发了将近20年的专车配备规定都落实不了,请问,所谓的公车治理拿什么来取信于民呢?公车治理又何以产生公信力呢?
公车浪费腐败和违规配备问题,公众看在眼里骂在嘴上恨在心理,严重影响了党政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损毁了官民和谐,应尽快祭出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和意志。公车治理要么不治,要治就要以立竿见影速效显效的成果取信于民;否则还不如不治,因为不改比白改对党政公信力的破坏力更大。就治理公车乱局而言,先让落空了20年的专车配备规定回归落实,取信于民,不是应不应做而是必须要做;不是可不可以而是想不想做;不是可早可迟而是时不我待!
(陈庆贵 )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