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暗访10余家省级驻京办餐厅,大多均被告知,至少3日内餐厅的包间和宴会厅都已预订一空,驻京办餐厅部分公务接待抽真龙、喝茅台。多家驻京办餐厅负责人表示,由于驻京办餐厅更具私密性,接待的大多是政府官员,“与往年不同,受‘厉行节俭’政策影响,今年很多企业的商务宴请也选在这里。”(1月28日《新京报》)
把驻京办视作大搞“驻京奢”的福地,进而赚得盆满钵满,这在某些推波助澜的策划者看来,实在可谓有着诸多“得天独厚”的便利与优势———一是行事低调、掩人耳目。比起那些装修豪华、招牌响亮的高星级酒店来说,地理位置相对隐秘的驻京办餐厅不显山、不露水,更能给人一种“放心朵颐”的轻松心境;二是独在外地、监督不易。也许驻京办的“故乡”因着形势所迫,不得不大张旗鼓地严格制约奢侈浪费,而在地方监督力量鞭长莫及的京城之地,只要做好了“周边协调”,基本不用担心会被“逮”个正着了;三是未雨绸缪、早留退路。驻京办当然也怕奢靡泄露、意外曝光,但是有了“餐厅”的幌子来当挡箭牌,也就易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稍早之前,媒体报道已有披露和警醒,在高档饭店、星级酒店的公款吃喝受到“重点关注”后,有些公务接待的海吃豪喝,开始“转战”到了部门单位的内部餐厅。而相比之下,现今爆出的某些驻京办渐有变成“驻京奢”之势,则更是揭示了局部地区、一定范围内,公款吃喝之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现实语境。而且,对外营业、生意兴隆的“驻京奢”现象存在一日,其对“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掣肘消解负作用,也是不可小觑。
驻京办岂是“驻京奢”的福地?要让反对公款吃喝、制止奢侈浪费的执政新风得到进一步确立,要使驻京办这个名称和形象日益变得纯粹与规范,看来某些驻京办的工作人员,真的还需好好学一学“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司马童)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