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胡印斌:消除“烂尾新闻”需制度的力量

2013-01-26 09:46 来源:新京报

  一桩“热点事件”若想有始有终、全须全尾,不至于沦落为“烂尾新闻”,关键还在于尽快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在现有的应急处置基础上,迅速建立舆论热点事件调查处置的刚性制度,以约束和规范公权力部门的行为,避免拖延、推诿乃至不了了之的善后做法。

  2013年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对于2012年一些曾经引发全国关注的热点事件,在官方承诺彻查、整改后,如今有何进展,是否已经石沉大海?据新京报记者了解,有的案件宣布将公布结果,有的仍在调查中,有的则再无音讯。面对公众的关切,这些谜题何时揭开?

  时间在推移,附着在热点事件上的关注热度也在渐次褪去。如果不是媒体的追问和提醒,这些新闻或将永远沉入时空的黑洞之中,公众再也无从获得任何后续治理的信息。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一桩热点新闻事件都有始有终,切实回应民意关切?

  媒体的持续追问,新的舆论热点唤醒的记忆,等等,固然是重温热点事件的一次契机。比如,“表叔”的次第亮相,自然让人们想起了陕西省那位微笑着的“表哥”杨达才,并惊讶地发现,陕西官方始终未正面回应这一事件的处理结果。又如,襄阳市襄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安排儿子吃空饷被停职后,人们又发现,山西静乐县县委书记“空饷门”中,相关责任人也未见处理……

  不过,这种经由新热点带出来的新热度,并不足以推动地方及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也很难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平正义诉求。一桩“热点事件”若想有始有终、全须全尾,不至于沦落为“烂尾新闻”,关键还在于尽快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在现有的应急处置基础上,迅速建立舆论热点事件调查处置的刚性制度,以约束和规范公权力部门的行为,避免拖延、推诿乃至不了了之的善后做法。

  其一,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目前立足于应急反应、危机管理的思路,调整到长效管理、常态治理的步调上来。热点事件一经媒体或网络曝光并发酵,不应该是想着如何在第一时间平息、封堵,或者是程式化地表示“迅速调查”,而是应该认真启动调查程序,排除各种干扰,查明事件真相,给社会公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

  其二,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不触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调查过程要尽可能地主动向媒体公开,甚至不妨吸纳媒体人士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查。这样也可因为媒体等社会监督力量的介入,增加调查结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对那些试图影响事件调查进程、调查结果的利益方产生一定威慑,从而推动调查的顺利进行。

  其实,公众舆论热点的形成,往往反映了社会公众在某些方面的深切忧虑。这种忧虑,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施政目标、执政宗旨并无不同,不过是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罢了。满足公众的诉求,就是政府的良性治理。无论是“表哥”,还是“空饷门”,抑或是产生恶劣影响的蓟县大火、哈尔滨大桥垮塌等,于公众、于政府而言,一个说得过去的回应都是必要的。

  听任、或者人为主导热点新闻事件“烂尾”,不仅是对民意的蔑视,也将严重侵蚀现代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胡印斌 媒体人)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