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新京报:对政协委员“履职打分”可行吗?

2013-01-22 08:45 来源:新京报

  政协委员“戴帽”不做事不该容忍,但这一现象的治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加强管理,而应追根溯源,进行政协改革。

  广州市政协2012年试行《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委员履职量化综合评价办法》。日前,广州市政协首次公布履职量化结果,并在市政协网公布7个专委会得分前5名的政协常委和委员名单,排名居末的将由专委会领导约请谈话(据新华社)。

  对政协委员“履职打分”,本意是改变一些政协委员尸位素餐、履职不力的现状。不过,这种量化的考核制度,如果用在企业和机关单位的管理上,倒无可厚非,但用在对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身上并不可行。

  按照“履职打分”规定,只要参会、调研、撰写报告、提交提案等,均可得分,而不论参会、调研是否尽责,也不论考察报告、提案质量如何,显然,这样的打分很容易走形式。参会可加分,可人到心不到,底下瞌睡玩手机,这种履职有什么意义?提案可加分,随便糊弄一个提案,或者在别人提案上签个名,这种履职到位吗?

  委员规规矩矩参加政协活动,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优秀,获得民意的认可。例如,那位因和政府部门“较劲”而知名的广东政协委员孟浩,曾为择校费一事勇闯广州市教育局大门,平日热衷于公益维权,而他的所为,若按“履职打分”制度,却得不到任何加分,可是,在民众的心目中,他绝对是优秀的政协委员。

  政协委员“戴帽”不做事,确实不该容忍,但这一现象的治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加强管理约束,而应追根溯源,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

  实际上,有些政协委员之所以缺席会议、调研等活动,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并无参政议论的时间、兴趣和必备素质。对此,亟须改变政协委员的产生机制,让能者上。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那么,政协委员的产生过程中能否更多地加入一些民意因素?2010年,深圳市尝试通过选举产生市部分政协委员人选,这一尝试当进一步推广。

  一些委员怠于履职,还有一个原因,则是一些会议、调研活动形式死板,一些建议、提案提交上去后,相关部门虚与委蛇,甚至不加理会。因此,作为政协委员,感受不到履职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从而态度消极。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改革会议模式和建议、提案的办理机制。时下提倡改文风会风,在此方面,政协其实大有可为,例如,改革会议程序,少一些领导讲话,多一些自由观点的交锋;针对一些焦点民生和改革问题,开一些专题讨论会;让政府官员和委员面对面,就提案办理问题展开交锋。这样开起会来,无疑更精彩,更有吸引力,如此,何愁政协委员不来参会。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这对政协会议的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协都在严肃会议纪律,管理约束政协委员上屡出严规,但这种强化管理,难以彻底奏效。惟有通过改革,才能根治有些政协委员怠于履职的问题,唤醒他们“我要履职”的热情和责任感。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