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善恶是非有时候并不那么清晰,甚至还可以互相转换。善恶美丑,加上人性好恶,在制度安排层面,常常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郑州立交桥下冻死人的新闻,就是最好的注解。
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河南郑州有两名“流浪者”先后冻毙在立交桥下。事后查明,第二起不幸事件的当事人,是一位精神稍有残疾的老年人,出门走失,没有及时找到家人,又拒绝接受救助人员的帮助,导致悲剧发生。第一位死者叫刘红卫,河南杞县人,家里有老有小,和自己的父亲发生矛盾,几年前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在郑州打零工。出事前身患疾病,躺卧在立交桥下20余天,其间救助站也曾前来救助,但刘红卫拒绝去医院。等救助人员接到二次救助电话赶往现场,刘红卫已经撒手人寰。
事件发生后,城市的管理者成为了舆论的被告。因为这幅图景看起来像极了一个隐喻:一边是鲜衣怒马,一边是无家可归;一边朱门酒肉臭,一边路有冻死骨。构成了一种控诉,控诉着城市管理者的失职和无能。我的同事在出事后前往郑州调查发现,在郑州,露宿立交桥下的农民工并非个别现象,这一群体大约有5000人,刘红卫只是其中的一员。但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在郑州常年招工,工资不低,也有固定住所,但这些农民工却并不愿意去。他们或因为家里农活脱不开身,只能农闲时节来城里赚点小钱,或不愿受工厂的约束,而市场上又有零散的用工需求,由此形成的一个自发的零工市场。刘红卫们,就是零工市场中的劳动者。因为收入不多,工作不固定,他们不可能在郑州固定租房,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交易地附近的立交桥下露宿。
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下,郑州市有关部门暂时将刘红卫的工友们免费安置在附近的小旅馆,但农民工们不但不领情还抱怨连连,如果不是暂时规定不得在立交桥下露宿,他们并不愿意免费住在旅馆里。因为零工市场在夜里依然有活计,夜里的活儿价格还更高一些,住在旅馆导致他们晚上无法接活。
这几乎是一个政府干预失败的典型样本。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希望进城的农民工能过得好一些,也希望政府的管理者尽可能给他们一些帮助。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如果细细分析,给那些打零工的农民工提供免费住宿,只能算是一种负福利。因为这样的“帮助”没有考虑机会成本,免费住宿虽然局部改善了他们的住宿条件,但他们却因此丧失了更多的赚钱机会。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收入,而不是住宿条件。果不其然,当政府好心将农民工安置在旅馆之后,一部分农民工无奈地选择了回家。
其实,真正的帮助只有一个,就是给他们自由,住在立交桥下的自由。尊重他们的意志,主随客便,居处随意。而不是为了迎合旁观者的道德期待,强迫他们,哪怕是免费地住进看起来体面的旅馆。
为什么让这些农民工住在立交桥下才是帮助他们?因为自由主义最基本的假定在于,每个人都会在给定的条件下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有些人认为住在小旅馆都无法忍受,可有些人为了几十块钱的活计,却宁愿住在大桥下。正因为如此,旁观者的选择逻辑,不能成为决定其他人行为规范的理由。如果强行按照其他人的价值判断约束这些农民工,就不是真正的帮助,而是妨碍,甚至是一种剥夺,剥夺他们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权利。让农民工自由地住在立交桥下,看起来有些残忍,但却是一种在尊重前提下的善,给农民工免费提供旅馆,看起来虽然温情脉脉,但其实却是专制思维下的恶。在很多时候,善恶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辨别。
话说至此,并不就意味着政府可以完全不作为。毕竟,有人冻毙街头,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个良善的社会。我的观点,政府在尊重农民工们选择的同时,鼓励一些民间组织,或者民政部门,给这些露宿街头的农民工一些救急性的帮助,比如在农民工集中露宿的立交桥下设置一些固定的帮助点,真遇到病得不轻的人,可以及时救助,以避免类似的死亡事件的发生。(王志安 )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