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环球时报:扎堆的坏消息并非中国缩影

2013-01-16 08:57 来源:环球时报

  十八大后中国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大概是中国社会的总共识。但新年之后的舆论场上天天又都是坏消息,我们毫无疑问已经陷入这些坏消息的重围之中。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看自己的处境呢?

  这些坏消息就它们本身来说,大多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同时出现在媒体和互联网上,“联合起来”冲击着我们的感受,又出现了宏观上的某种不真实。微观上真实的东西经过挑选被集合在一起,就像把一大片果林里的坏苹果同时放到一个筐里那样,它们并非中国的缩影。

  媒体的天性是喜欢报道坏消息,而对这种天性的“回归”,中国媒体经历的时间不长。中国公众适应媒体的这种偏好就更加缺少历练。或许可以说,现在正值中国信息传播新旧规则的转换期,也是各种“误传”、“误读”以及方方面面困惑最容易发生的时期。

  中国的现实同很多互联网站首页所展示的既像又不像,它们所烘托的汹汹气氛多数情况下在我们身边感觉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和的,常常也会碰到问题,但不会因为过不去而绝望。

  中国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在改善。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条件都在改善,多数人的收入在增加,发展给中国人创造的机会总量和进步途径都变多了。仅拿2013年同前一年相比,很多城市又要竣工新的地铁,也会有新的民生项目启动。

  媒体把所有问题挑出来,其中一个原因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但它也同时是在舆论中放大问题的过程。信息传播不太成熟的社会有可能受到这种放大的冲击,局部的情绪和对抗溢出事件,向全社会传染。

  中国是巨型社会,现实分散而复杂,而舆论的集合性却越来越强。不平的事情到中国全境去找,即使中国在进步,它们也“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媒体上问题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中国现实的严峻性,而更多取决于中国媒体的开放度。

  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既关注媒体上呈现的问题,也能跳出它们,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如果这能成为大多数中国人与媒体及周围现实的互动方式,整个社会就会更有定力,媒体放开手脚批判的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少。

  媒体的逐渐转型必须在这种磨合中实现,公众的理性是中国所有变革的根基。在现代社会,公民个人的舆论能力和政治能力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国家的稳健改革和发展又是所有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既是这个国家的利益攸关者,也是这些利益最可靠的终极守护者。

  在内外各种舆论激烈竞争的时候,读懂中国是件有挑战的事。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从来也没容易过,但却非常重要。人民越清醒,国家越难以偏离航向,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合力。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