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个研究生落选,主要因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落户到城市还会带来就业、教育等诸多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详见今日《河南商报》A16版)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话说到这份上,可看出一个普通年轻人对“编制”的渴慕之情。这是一种悲壮的委身,仿佛为了收获一个编制可以赌上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爱怨交织的死守,为了赢取编制而不惜执着到地老天荒。
显然,这一切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个事业编制在当今纵然再金贵,也不值得我们带着如此壮烈的情绪去追寻。我们难以想象,长期沉浸在“死在编制里”的心态,类似王洋这样的年轻人会把自己的生活导向何处?
每年超过100万的国考队伍,以及隐现于其中的那些屡败屡战的超级考霸们,也许足以证明“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不仅仅是一种极而言之的姿态性表达。王洋们正在以实际行动,展现他们生命不息、追寻不止的决绝与毅力。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那么他们的“中国梦”就是一个编制之梦,一个走向体制内的梦。
人都是理性人,我们做什么梦,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行动,大抵是现实利害得失的写照。当全社会都为一个编制而狂热,那首先说明的不是人变得不正常,而是那个叫做编制的东西及其背后的种种,失去了它正常的逻辑与内涵,以至于让人们心智迷狂。
现实之下,编制意味着什么?它当然不意味着一切,但它足以决定你过怎样的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享有何种程度的尊严与幸福。在我们这个社会,有编制与无编制的差别常常是惊人的,前者几乎可以拿到政府公共服务所提供的一切利益,而后者在很多情况下却只能充当一个楚楚可怜的“局外人”。公共服务层面的巨大不公、体制内庞大的垄断性福利令各种类型的“局外人”痛心疾首,却又不免心向往之。
真正的问题也许并不在于附加在编制上的诸多利益,而是为什么无编制就必须忍受被体制强加的诸多不公。从此意义上讲,王洋们的执着,所在意的与其说是编制及其附加的福利,不如说是隐藏于无编制生活中的那份经久不息的痛楚与不安。
一个真正理想的社会,应该是那种体制内外的人们都过得幸福美好、富有尊严,都被希望所充盈的社会。然而,我们现在却是以编制为区隔,体制内对体制外构成了一种制度性的剥夺机制。如果国人只有在体制内才能活得更好,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果年轻人都雌伏于势利主义的逻辑之下,那实现真正的“中国梦”还有什么希望?(张若渔 教师)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