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柱7日强调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当天从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传出的消息说,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将是2013年政法工作的重点。不难看出,这“四项改革”涉及的都是近年舆论议论最多,意见也最大的领域。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在近年来“官”的权威不断下降的时候,依法治国逐渐不再仅仅是理想,而且成为中国真实的需求。很难说“官退”和“法进”二者谁为因谁为果,但这个过程在中国的发生不可阻挡。
然而中国的法治大环境还很不理想,它的完善速度显然低于这个过程推进的需要。正因为这样,中国的社会治理实际上出现一些隐隐约约的“真空”,有些领域矛盾四起,官管不了,法也不起作用,平息它们有时不得不用临时性的、而且颇有争议的“泛维稳手段”。
需要逐步确立法律的绝对权威,官成为法支配中国的杠杆。但树立起这个权威谈何容易。一些人以为,这主要是官在阻挠法的畅行,但这样的说法因为过于简单而残缺。中国的庞大人口中,官毕竟是少数。如果民风真变得尚法尊法,被法团团围住的官岂能逃脱得了。中国官民以往对法的态度其实都是将信将疑、若即若离的。
总体看来,近年对法的重视在中国官民中都在跨越式强化,中国舆论这两年在劳教、信访等问题上的反复鞭挞强有力触动了官方,中国司法改革呈现加速度之势,不仅立法修法在加快,而且严格执法、打击徇私枉法也在舆论推动下动了真格。孟建柱昨天的讲话显示,政府下决心推动依法治国,这已经没什么悬念。
民也有让中国成为法治国家的强烈愿望,这从舆论的表现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依法治国无论对官对民都不仅仅是决心的问题,它既是国家运行分解到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处不在的秩序,也是反过来我们生活和工作全部细节汇成国家大板块的秩序。在法治国家里,我们每个人的角色都相对更重要,也更复杂,责任更大。
我们每个人真的做好准备了吗?未必。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民。反过来也是一样。前些年中国的社会治理更多是围绕“权力”进行的,法的直接性常常不突出。各地政府的办公楼修得那么高大,从文化上就有“镇住”民的含义。民有了不满,或者想要更多好处,最有效的也是要想方设法摆平官。
虽然中国社会的法治观念在强化,但那些观念更多是从书本里、媒体中听来学来的,属于人们的“知识”,而非通过亲身经历得来并且融入到生活方式中的经验和信念。
依法治国除了需要全社会的政治意愿,还需要无数“从我做起”的实践积累,需要一些重大案例和重要机缘的反复强化,还需要历史熔炉的长期锻造。准确说,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高质量法治的最终成型是现代化里难度最高的那个部分。
2013年的政法工作设立了庞大目标,这可以看成总动员级别的继往开来,甚至新的出发。全社会都应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它跟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我们谁都不应做旁观者,或者只满足于在一边指指摘摘。我们都身陷其中,我们都应对它有所贡献。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