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人民时评:多问些群众的“恼火事”

2012-12-31 08:25 来源:人民日报

  群众的恼火抱怨并不可怕,相反,它是我们工作得失的检验,是改进工作的标尺,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资源

  提问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往往决定着回答内容。换句话说,想听什么回答,就会有什么提问。

  日前,在湖北恩施冒雪走访村民时,李克强副总理一句“有什么恼火事”,引发了村民“吐槽”,也引起了媒体关注。走访考察,如何问出真问题、怎样沟通真感情?这种提问方式,颇有启示意味。

  “有什么恼火事”?它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就在于打破了“一团和气”的对话惯性,改变了“报喜不报忧”的汇报思维。谈成绩还是看问题?听套话还是要诤言?岁末年终,对走访基层、嘘寒问暖的领导干部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展示好的一面给人看,本是人之常情。这些年来,为迎接上级考察,少数地方严密部署,对地点“精挑细选”、对人员“重重把关”,有的还准备“脚本台词”,进行“指导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相信群众会道实情、吐真言。当展示成了演示,汇报成了“表演”,就少了许多坦率和真诚,也让“人情”变了味,越了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上级想多看成绩,基层的粉饰雕琢自然会多一些;如果上级想知道群众“有什么恼火事”,想看看基层“没有准备的地方”,下级求真务实的风气则会浓一些。因此,去基层看什么、问什么,既体现着执政理念,也关系到作风导向。

  我们历来强调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客观地总结成绩、看待成就,有助于鼓舞干劲、坚定信心。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国家治理,要避免用总量掩盖平均、用平均掩盖差距,就必须在宏观之外,更多地关注具体问题;在成就之外,多看看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对问题矛盾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仅会贻误消除弊端的时机,还会使问题难上加难、风险越积越多。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问题;群众的恼火抱怨并不可怕,相反,它是我们工作得失的检验,是改进工作的标尺,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资源。只有善于引导群众说大实话、提真问题,勇于到群众意见大、怨声多的地方去,才能真正做到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知虚实,使决策更加符合群众意愿,赢得群众发自心底的拥戴,筑牢改革发展稳定的根基。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问题”如何提,考验着态度能力;这个“条件”是什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求真务实。(范正伟)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