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农民工桥下之死”还原真相才显敬畏生命

2012-12-06 08:08 来源:河南商报

  连日来,“农民工桥下之死”引发社会关注。经过警方的地毯式排查,他的身份终被确认,他是开封杞县人,名叫刘红卫。而对刘红卫死亡事件的疑点,郑州市民政局宣传处某负责人称,“再说之前的事没什么意义了,也没多大意思”。而救助站拒绝记者进入,打站长的电话也无人接听。(详见今日《河南商报》A14~A15版)

  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不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农民工桥下之死”刺痛人心,人们想不通,为何“路有冻死骨”的古诗会成为今日现实,也想不通,为什么120和救助站的人都去过,却未能救其于危难,因此才会关注,才会还原,才会追问。这不是为了让一些人拿乌纱帽对此负责,而是想以此堵上救助制度的漏洞,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可民政局工作人员竟称,“再说之前的事没什么意义了”。这一回应,让人看不到对生命的温情,也看不到对真相的敬畏,只让人感到寒意和冰冷。刘红卫离世仅有5天,很多疑点还没搞清楚,很多制度漏洞还没补上,这一页就要翻过去吗?这不仅对不起死去的刘红卫,对不起仍在瑟瑟寒风中等活的农民工,也对不起自身职责和热心民众。

  据了解,律师常伯阳和姬来松已向郑州市民政局和卫生局提出信息公开申请,包括救助站工作人员是否去过现场、为何没有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该农民,救助站每年用多少救助资金、所占救助站财政总额比例是多少等。不止两名律师关心,普通民众也很看重。只有对此公开回应,才有助于还原事件真相和制度真相,从而亡羊补牢,负起担当。

  有看场保安提到一个细节,“我曾跟救助站联系过,但他们告诉我,他们人手不够,让我联系110。”我想问民政局,这是否属实?在贵州毕节5名儿童闷死垃圾箱事件后,河南省民政厅曾出台文件要求救助站“首接负责”,郑州市民政局和救助站做到了吗?当时真的“人手不够”吗?而“人手不够”又是为何?等等。这些问号需要一一拉直。

  虽然事发后郑州市民政局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冬季救助工作的紧急通知》,但这只是对事态的应急性反应,而非对事件的针对性回应,且未见常态化的制度改良。我们希望,政府部门重视的结果是真诚回应,是及时行动,而非沉默是金,拒不见客,连救助站站长都难以联系,不见其踪。

  “农民工桥下之死”让人痛心,而责任部门的冷漠更让人痛心——不知在他们眼里,什么才“有意义”、“有意思”。希望民政部门能用行动给弱势群体送去几分温暖,而不是用自己的态度为这个冬天更添一分寒冷。(市民 韩青)

责编:李娅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