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环球时报:众声喧哗政府应有耐受度和鉴别力

2012-11-29 08:45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如今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时代,所有事情都有了不同意见,政府尤其经常成了舆论的标靶。但中国不能陶醉在各种意见的“大排档”里做廉价的消费,中国必须继续是能做出决定的国家。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各级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仍是这个国家保持效率的关键。但政府为此得到实时、同步认同和表扬的时代结束了,在批判逐渐风行的时代,对政府优秀表现的掌声常常会慢一拍甚至慢几拍。

  急切得到民间表扬和肯定的政府会越来越失望,今后各地政府将不得不面对来自舆论场的尖刻批评。中国政治文化面临实质性调整甚至重塑。

  政府恐怕首先要对不同声音以及批评逐渐形成一定的耐受度,不能太脆弱。今天的社会环境多元化也多样化,做大型决定不招任何骂毫无可能。遇反对声音立刻动压制的念头,或者惊慌失措全面让步都不可取。承受批评是民主时代政府的一项基本功。

  能承受批评并不意味着不虚心对待批评。虚心的标志之一就是对批评做认真甄别,分清它们是多数人的主流意见还是少数人的非主流意见。为此必须让可信的民意调查发达起来。如今微博常被当成民意的镜子,但必须指出,微博上只是民意的一小部分,它有可能和主流民意吻合,也可能是对立关系。

  可信的民意调查应当是互联网之外的公众意见抽样调查,这种调查的有效样本只要超过1000个,误差率就很小。既然民意已是决策的重要依据,抽样调查就应受到鼓励,而不能让有明显缺陷的网络调查和微博意见左右舆论。

  政府的决策应尽可能与公众主流意见一致,哪怕多数人的意见错了,也不能强逆着它来,而要在决策前对公众做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工作,争取主流民意的变化。只要同主流民意站在一起,辖区出现破坏性大型群体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大致排除。

  当批评越来越多的时候,还需对它们的性质做评估。有些是建设性的,需认真对待。还有些是非建设性的,但只是骂骂人,情绪化的,不涉及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政治冲突,跟采取实际行动有很大距离,可以不怎么理睬。但也有一些哪怕只是少数人发出,却有强烈煽动性,有可能快速形成破坏性,就应及时依法应对。

  民主时代的政府,必须在批评面前保持坦诚,有错就改,对的敢于坚持,甚至可以和批评者调侃,不应敏感得像个刚做了整容手术面对众人目光的姑娘。

  政府不应事事都靠自己辩解。民间的声音本来就不一致,却常常因舆论的开放度不足,只有与政府对立的声音得以释放。应让民间的争论活跃起来,让各种观点彼此争鸣、相互教育,政府多做倾听者与协调者,少做对立的一方,这样很多不同意见就未必会转化成官民对立。

  比如,舆论已经闹了一阵的周口平坟事件,至今仍在僵持。希望这件事的最终处理能参考上述建议。既然社会对平坟复耕有质疑,那么周口市应该拿出更多事实来陈清平坟复耕的利弊,让社会自己根据充足的事实去判断。周口市还需对辖区内的主流民意做再确定。社会也可从这个过程中增进对舆论权力及其边界的理解。

  政府如何对待舆论中的各种意见,这涉及民主的实质,它既是社会改革,也是政治改革,但这样的改革不是一个宣言或章程,而是充满意外和多变的实践过程。它既发生在基层,也发生在社会治理的高端。如果从这里实现了突破的积累,它其实就是整个中国改革的突破。▲

责编:金子扬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